保险误区:买熟人的保险放心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相关知识 > 保险代理法律知识

保险误区:买熟人的保险放心

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5-01-28

 
4102

保险购买需谨慎,警惕投资陷阱

保险销售误导

一些保险业务员常常利用个人关系向亲戚朋友推销保险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出于面子或信任而购买所谓的“人情保单”。然而,事后他们往往会发现所购买的保单与自己的期望不符,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误导案例

关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普通员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2000年下半年,他的前同事王女士回到单位推销投连险。王女士声称该险种投资于一级市场,年利润率最高可达到30%,一般也有10%,不会有亏损。她还拿出“回报一览表”以及报纸登载的相关文章给关先生看,承诺肯定将赢利,并且回报率可达到10%-30%。

出于对老同事的信任,单位里很多同事都购买了这种投连险,关先生也购买了5份。然而,王女士在2001年5月又说可以追加投资,称这是公司给客户的优惠,而且投资额有限,错过时间就没有优惠了。于是,关先生又投入了1万元。然而,这1万元的发票却迟迟未到手。关先生开始怀疑是否出了问题,于是亲自到保险公司了解情况。

真相揭示

在保险公司,关先生得到了一份“告顾客书”,才知道该保险与市面上的分红保险等其他险种有很大的不同,自己要承担投资风险。他还从“告顾客书”中了解到保险公司不仅不承担风险,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按照客户所支付金额的百分比,还要收取0.5%-2%的管理费。更让他气愤的是,他得知曾经的同事王女士在介绍业务时并没有取得从事该项业务的资格,他的合同是挂在另一名保险代理人的名下。

关先生感到被欺骗,他立即向保险公司反映了这一情况,并希望公司能返还保险款项。然而,保险公司否认有欺诈行为,王女士也否认当初曾承诺过10%-30%的利润。像关先生一样,很多人也是出于面子或过分相信保险好处的描述,而没有认真阅读保险合同,对重要的保险责任和免责条款一无所知。

保险购买建议

保险是一种特殊商品,购买时应谨慎选择,不能出于面子或情感而购买自己实际不需要的保险,或者只购买象征性的一点保险,远不能满足真正出险后的需求,成为事实上的“鸡肋”保险。

专家建议,无论通过什么人购买保险,都应先仔细阅读保险条款,确保理解后再签订合同并支付保费。为了避免代理人对条款解释不明确,消费者可以直接拨打保险公司的客服热线进行咨询,特别是要弄清楚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等关键内容。如果可能,最好寻求专业的理财顾问帮助,仔细研究分析家庭的财务特点,选择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并选择适合的险种和保险金额。

延伸阅读
  1. 生产假烟主犯判刑标准及认定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
  2. 工程材料欠款的法律问题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情况,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格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但不得低于五百元。如果
  4. 消费欺诈案例分析
  5. 买房需注意的法律问题

保险相关知识热门知识

  1. 吉化爆炸事故引发的公众责任险问题
  2.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3.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
  4. 网友咨询:车辆年检超期导致保险公司拒赔,律师如何处理?
  5. 合作协议
  6. 婚前房产的界定及相关法律知识
  7. 人身保险合同的有效性问题
保险相关知识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瑕疵产品造成损害了该怎么办
  2. 交通事故赔偿顺序
  3. 为家庭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4. 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出资购房,房产如何分割?
  5. 保障性住房申请
  6. 购买小产权房的风险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公司买卖合同范本
  2. 居间买卖合同范本
  3. 购房买卖合同范本
  4. 个人房屋买卖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