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价格陷阱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者权益法动态法律知识

如何识别价格陷阱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6-18

 
409531
随着国庆黄金周假期的来临,又是一年中旅游的高峰期。近些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旅游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但是也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景区的宰客现象频发,各式各样的消费陷阱防不胜防,对于消费陷阱中最常见的一些价格陷阱我们该如何区分和辨别呢?下面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

价格陷阱是指卖方利用价格上涨信息和消费者对涨价的不安情绪,吸引消费者关注价格,从而忽略其他条款的讨价还价。在法律领域中,价格陷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行为来区分:

一、“黑”箱定价行为

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明码标价,但故意隐瞒附带性、相关性、售后环节消费项目,使消费者在不完全了解消费信息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不必要的附加项目和费用。例如,一些酒家常常使用“特价”来吸引顾客,宣传“龙虾仅售68元一斤”,但却不告知顾客小菜10元一碟,强行上菜,其他菜也不报价。同样,在房地产交易中,开发商和代理商对商品房价格公开明码标价,但对售房相关收费项目和售后环节的配套收费项目却采取了隐瞒手法。一些购房者反映“买得起住不起”,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假冒政府价

一些经营者,尤其是一些带有垄断性行业的经营者,在制定自主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时,谎称这一价格是政府定价,从而迫使顾客接受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三、低价标价,高价结算

少数商贩使用低价吸引顾客,然后使用欺诈甚至威胁手段要求顾客以高价购买。

四、虚高定价,再讨价还价

一些商家将商品价格标得高出一倍甚至数倍,然后与消费者讨价还价。消费者对商品品质和品牌的认识有限,很难正确判断商家标明的价格是高还是低。因此,一些商家会故意将售卖商品的价格标高,然后与消费者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让消费者吃亏。

如何识别标价陷阱

标价陷阱是指经营者在明码标价时使用虚假成份或模糊语言,诱导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在法律领域中,标价陷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行为来区分:

一、假明码标价

经营者在明码标价时,虚假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或服务的项目,以此诱导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购买。例如,一些包装商品的重量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标明的重量。一些店铺将商品标明为某地的产品、进口产品或某品牌的产品,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房地产交易中,一些开发商明明没有产权证,却谎称有。一些餐饮和娱乐企业标明有关服务项目,但事后却以各种原因不提供服务。

二、模糊明码标价

经营者在明码标价时故意使用隐晦、模棱两可、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识,使人产生误解,诱导他人进行交易。例如,小贩在卖苹果时标价为1元1斤,但结算时却按照1.9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询问时,小贩会拿开压在标牌上的苹果,称“我标价1.9元”。原来,小贩用一个苹果盖住了“1.9”右边的“.9”。另外,一些房地产广告宣传“一万元可购房做业主”,实际上含有隐晦成份,需要先交一万元订金才能购房。一些旅行社广告宣传“头尾6日游仅2000元”,实际上是第一天晚上出发,第六天一早返程,将原本的6日游变成了4日游。

如何识别降价陷阱

降价陷阱是指经营者使用虚构高价、谎称降价或虚假折扣等手段,诱骗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在法律领域中,降价陷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行为来区分:

一、虚构高价,谎称降价

经营者将商品实际价格虚构为高价,然后标价为较低价格,并使用“跳楼价”、“处理价”、“最低价”、“血本无归”等煽动性语言,诱骗他人购买。例如,一套皮衣实际价格仅为500元,经营者却虚构为2000元,然后标价为1000元。

二、虚构转业、停业等

一些商店谎称转业、停业或结业,然后宣传削价处理商品。例如,一些商店挂上“本店停业,最后两天清仓大甩卖”的牌子,过了两天,牌子仍然挂在那里。一些商店谎称停业前最后一天营业,但过了半年仍然宣传“最后一天营业”。

三、虚假折扣

经营者通过虚拟原价,在此基础上标出虚假优惠折扣价,诱骗他人购买。例如,一件衣服的进价加合理利润为200元,但经营者虚构原价为500元,然后以这个虚构原价为基础谎称五折销售。实际上,折扣后的价格比真实原价还要高。某商场在销售一款原零售价为2788元的空调时,谎称降价,虚构原价为4058元,标现价为2788元,诱骗消费者购买。

价格陷阱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充分利用了人们的心理因素。首先,价格陷阱利用了人们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会积极购买,担心价格继续上涨;反之,当商品价格下跌时,人们一般不愿购买,期盼价格进一步下降。其次,价格陷阱利用了人们对价格的心理定势,认为价格是商务谈判中最重要的条款,只要在价格上取得优惠就等于谈判成功。然而,在某些商务谈判中,价格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问题,价格陷阱利用这种心理定势,使买方只关注价格优惠,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利益,从而导致实际利益的损失。

延伸阅读
  1. 变更抚养权很难成功吗
  2. 交易所调整交易保证金比例的综合考虑因素
  3.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4. 厂房拆迁评估的主体是谁
  5. 互联网公司的融资方式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消费维权所需提交的证据
  2. 关于加强消费维权工作的意见
  3. 如何识别价格陷阱
  4.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15:12315小程序助力维权
  5. 网购商品与描述不符如何处理?
  6. 消费者过敏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
  7. 如何认定知假买假行为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互联网商业合作协议范本
  2. 药品采购合同范本
  3. 水产品采购合同范本
  4. 股权买卖协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