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5
根据合同法第331条和332条的规定,委托技术开发合同的当事人的主要义务均为法定义务。即使没有明确约定,当事人也必须履行这些义务。然而,为了更好地履行合同,建议双方当事人对合同义务进行细化。这包括明确项目名称、研发成果的具体标准、履行期限、计划、进度、方式、地点、保密义务、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验收标准和方法、研发费用支付方法和方式、关键术语的解释、争议解决方法、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等。明确这些内容有助于双方当事人明确各自的责任,准确履行合同义务。
当事人应特别注意开发项目失败的判断标准。最好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开发项目失败属于技术风险的情况和认定标准。如果属于技术风险,应约定如何分担损失。
在合同成立后,双方当事人都应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为了在日后发生纠纷时能够处于有利地位的最佳方式。在履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技术开发合同的复杂性。如果当事人在履行过程中出现一些轻微的过错,只要没有对研发工作造成消极影响,危害不大,当事人就不应无休止地挑剔对方的履约缺陷,要求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开发失败的风险,当事人应根据合同法第338条的规定及时通知对方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如果未及时通知对方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由负有责任的当事人承担扩大的损失。
在实践中,委托开发合同通常投入较大,规模较大,周期较长,难度较高。为了避免开发失败和相关纠纷,委托人应事先进行选题工作,避免草率签约。在合同设计上,应与研发人友好协商,最好能分步实施,加强中间环节的监督检查,评估阶段性成果和后续科研方面的论证。
在履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应注意取得和保留相关的证据,例如不可抗力的证明、对方严重违约的证明以及自己及时通知义务的证据,以便在可能发生诉讼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在合同生效后,如果发现合同条款不清或存在漏洞,当事人应及时与对方联系,通过平等协商补充合同缺失的内容,澄清双方约定不明的内容,最终达成解决问题的协议。
2、如果无法达成补充协议,当事人应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解释和认定合同约定不明的内容。同时,应积极寻找解释合同的证据,如双方以往的交易习惯、行业通用做法和规则等,为合同的解释和补充做好准备。
3、在无法按照合同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及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具体的法律内容,并根据法律确定合同的履行依据和责任承担方式,及时履行合同义务,避免违约或进一步扩大违约范围。
免责条款的解释原则基本上适用于合同解释原则,但也有一些特别解释原则:
1、免责条款不得违反合同主要目的的解释原则。
2、不得将“免责条款之合意”视为“自甘冒险”的解释原则。
3、非为企业合理化经营所必需的免责条款应从严规制的解释原则。
4、限制解释原则在免责条款上的具体化。
具体的解释原则包括:
1、免责条款未指明免除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时,解释为只免除违约责任。
2、在条款利用人可能负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免责条款未指明所免责任是否包括过错责任,从不利于条款制作人解释的原则出发,解释为只免除无过错责任。
3、免责条款适用于“隐蔽性瑕疵责任”或“不符合特定目的责任”不明确时,根据不利于条款制作人解释的原则,不能同时免除两种责任,只能免除其中之一,即只免除“隐蔽性瑕疵责任”。
4、免责条款适用于“隐蔽性瑕疵责任”或“不符合描述的瑕疵责任”不明确时,从不利于条款制作人解释的原则出发,不能同时免除两种责任,只免除“隐蔽性瑕疵责任”。
5、在购销合同中,双方约定若买受人在一定期间内对货物质量不提出异议,则视为货物合格,出卖人不负责。在用语不明确时,解释为只免除“已经交付的货物”的瑕疵责任,不免除“尚未交货”的瑕疵责任。
6、在当事人有权约定免除第三人对合同相对人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免责条款所欲免除的责任是否只包括第三人所负责任不明确时,根据不利于条款制作人解释的原则,解释为只免除第三人所负责任,不免除条款利用人所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