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投诉处理的复杂性及恶意投诉的特征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3-29
招投标恶意投诉处理难点。招投标是不少企业都会进行或参与的一项活动,但是难免会产生不满以及争议所以招投标也设置了投诉机构。但是招投标的投诉中也不乏恶意投诉的存在。
招投标投诉处理的复杂性
招标投标投诉处理是招标投标活动中最为复杂的环节。随着招投标工作的发展,投诉人主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同时投诉渠道广泛且投诉成本较低,导致招投标恶意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和复杂性不断上升。因此,规范招投标投诉流程、处理恶意投诉人以及探索招投标恶意投诉处理新机制已经变得十分必要。
恶意投诉的特征
恶意投诉具有以下特征:1. 未按规定向投诉处理部门投诉或向不同部门多方投诉;2. 不符合投诉受理条件,被告知后仍然进行投诉;3. 投诉处理部门受理投诉后,投诉人仍就同一内容向其他部门进行投诉;4. 捏造事实、伪造材料进行投诉或在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失实报道;5. 经查证投诉失实,被告知后仍然恶意缠诉;6. 一年内三次以上失实投诉;7. 直接向领导、纪委、审计、检查部门写匿名信等。
招投标恶意投诉处理的难点
投诉形式多样化
虽然《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规定投诉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招投标管理部门递交投诉书,但许多投诉人仍然以电话、网络媒体、短信等形式向招标人或其他相关单位、媒体发出质疑。这给招投标投诉统一管理带来了不便。
投诉信息不完整
许多投诉未能提供名称、地址、有效联系方式、投诉事项的基本事实、请求及主张、有效线索和相关证明材料等基本信息,使得受理投诉部门无法受理或受理后无法答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质疑并未署名或留下联系方式,多采用网络等媒体发出,提供的信息也不完整,导致相关单位无法处理或反馈。
投诉处理程序不规范
投诉处理未按照投诉受理前置程序、投诉受理制度、投诉处理程序、投诉处理决定执行等四个程序操作,使得投诉人对答复不满意或超出答复时间。
超时投诉及非投标人投诉
投诉人超出法律规定的投诉时限或非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投诉也是处理招投标恶意投诉的难点。
结语
招投标恶意投诉处理是招投标行政监督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投诉处理细则进行了规定,但捏造事实、伪造材料进行投诉、未按要求方式投诉、恶意缠诉或在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失实报道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恶意投诉虽然能够有效填补招投标监管功能的缺失,但也给主管部门的招投标投诉处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因此,建立公平、高效的招投标环境,规范招投标投诉流程,处理恶意投诉人,并探索招投标恶意投诉处理新机制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