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诉讼的法律特征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3-13
一、恶意诉讼的类型
恶意诉讼表现出多种类型,包括虚构事实型、重复诉讼型、恶意串通型和滥用程序权利型。虚构事实型指的是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和伪造证据等手段,满足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要件,并利用司法裁判损害相对人利益。重复诉讼型指的是行为人多次就同一诉讼标的提起诉讼,使相对人陷入诉讼纠纷。恶意串通型是指行为人之间恶意串通,虚构法律关系或事实,通过符合诉讼程序的形式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谋取非法利益。滥用程序权利型是指行为人在诉讼过程中恶意行使程序权利,以侵害相对人利益。本案涉及多种类型的恶意诉讼。
二、恶意诉讼的危害
恶意诉讼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严重损害司法权威与秩序,给社会诚信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打击恶意诉讼,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对其进行了规制,其中第十三条新增了诚实信用原则,第一百一十二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了对恶意诉讼行为的处罚。然而,具体的判断与认定仍需要司法实践解决,以避免对当事人诉讼权利造成损害。
恶意诉讼的判断标准
一、恶意的主观要素
对于恶意的认定应遵循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恶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其诉讼行为不具有正当性,却利用诉讼活动达到不正当目的的故意心态。恶意并不等同于故意,恶意的加害性追求明显,行为人对于损害结果持积极追求的态度。恶意的内涵范围上宽于故意,但不包括过失行为。
二、恶意的客观要素
恶意诉讼要求诉讼行为在客观上具有违法性,即没有正当理由和事实根据,违反程序性或实体性规定。恶意诉讼的行为人往往通过满足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诉讼程序要件,将恶意行为合法化。因此,可以通过外在诉讼行为来判断是否存在恶意,例如伪造证据、恶意串通、歪曲法律、诱使证人作伪证等情节。司法审查的重点包括程序性请求和实体性问题。
三、恶意诉讼的判定原则
为了解决恶意诉讼中恶意与善意动机的复杂性和混合性问题,可以参考美国侵权法的首要原则。如果某非法目的在行为人决定诉讼的过程中起到了更为实质必要的作用,则该非法目的是首要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构成了恶意。如果合法目的起到更为实质性作用,则不构成恶意。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