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安违法扭送的法律依据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强制措施 > 扭送法律知识

一、治安违法扭送的法律依据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5-02

 
404304
在我国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进行行政处罚和治安处罚,治安处罚一般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规定才进行处罚的,如果公民发现有人违反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时,那么治安违法扭送法律依据是怎样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具有以下情形的人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处理:

(一)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通缉在案的;

(三)越狱逃跑的;

(四)正在被追捕的。

二、扭送适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扭送制度的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扭送的法律性质规定不明确,对扭送主体的法律地位缺乏明确界定和权利保障机制。

与其他国家的法律相比,我国的扭送制度并非刑事强制措施,而是公民根据法律赋予的一项权利。然而,目前我国的扭送制度在法律性质上缺乏明确规定,对扭送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保障机制存在不确定性。

(二)扭送实施中对扭送对象的人权保障不够。

扭送制度的对象包括现行犯、通缉犯、越狱犯和被追捕者。虽然公民对具有法定情形的人实施扭送是法律所鼓励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将仅违反公共道德的人扭送到有关部门的情况。扭送实施的随意性较大,对扭送对象的确定也较为困难。此外,普通公民缺乏侦查权、强制能力和相关专业训练,执法机关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错捕情况。然而,扭送制度缺乏相应规定,增加了扭送对象的人权遭受侵害的风险。

(三)扭送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易被滥用。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扭送制度的规定过于简略,无法应对具体适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扭送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容易被滥用。这导致扭送功能的发挥几乎处于沉睡状态,无法营造敢于与犯罪做斗争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治安管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主体、客体和客观三个方面存在相同的构成要件,但最大的区别在于治安管理违法行为不以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

主体要件: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2、13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和精神病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不予处罚。

客体要件:

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必须侵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对于不具备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没有处罚的必要。

客观要件:

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必须具备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方式,并且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仅有主观恶意而未实施任何行为,则不构成违法。

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是否需要主观过错作为构成要件存在争议。权威人士认为,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是比较轻微的违法行为,行政活动注重效率,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视为构成违法。然而,公安机关在决定是否处罚以及从轻、从重处罚时必须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以确保处罚的合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某些特定违法行为明确要求主观要件的存在,例如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以及明知是赃物而窝藏、转移或代为销售。对于这些行为,必须依法确认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否则行为不构成违法。

延伸阅读
  1. 重婚还能办理结婚证吗
  2. 个人隐私的保护及违法行为
  3. 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4. 追缴没收违法所得执行的部门
  5. 居民盗用自来水的法律处罚

强制措施热门知识

  1. 取保候审的法律定义及执行机关
  2. 寻衅滋事公安侦查阶段的取保候审程序及时限
  3. 套路贷逮捕后能取保吗
  4. 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逮捕的程序
  5. 刑事拘留期间的物品送达规定
  6. 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连续转化问题
  7. 公民扭送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性
强制措施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