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8
合并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诉讼合并在一个诉讼程序中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助于简化诉讼程序,实现诉讼经济,同时也可以避免裁判之间的矛盾。根据《行政诉讼法解释》,以下情形之一出现时,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这种情形下,行政机关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对同一事实做出具体行政行为,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这些行政行为都不服,他们可以向同一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将这些诉讼合并审理。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针对同一事实对多个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分别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这些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不服这些行政行为,他们可以分别向同一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将这些诉讼合并审理。
如果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对原告作出新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原告不服这个行政行为,他们可以向同一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将这些诉讼合并审理。
除了上述情形,人民法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其他情形也可以合并审理。
行政案件的案由可以分为作为类案件、不作为类案件和行政赔偿类案件。确定案由的方法如下:
确定作为类案件案由的基本方法是划分案件的类别,以行政管理范围为“类”,以具体行政行为种类为“别”进行构造。案由的结构应当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1.行政管理范围:行政管理范围是指行政主体代表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领域。以行政管理范围作为案由的第一个要素,将行政案件初步分为“公安”、“工商”、“税务”等行政纠纷,从类上区别开来。
一般情况下,以行政管理范围作为案由的第一构成要素,分类后无需再作分解,如海关、计划生育、税务等,直接以“海关”、“计划生育”、“税务”作为案由第一构成要素。对于个别行政管理范围比较宽泛的领域,如公安行政管理,可以细分为治安管理、消防管理等,将“治安”、“消防”等作为第一构成要素的用语。是否分解,应当结合案件实际,以表述简洁、清楚为原则。
2.具体行政行为种类:以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或性质,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等,作为案由的第二个构成要素。具体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如行政处罚中的罚款、拘留等,不作为构成要素出现,而以“行政处罚”代替。
在仲裁中,合并审理可以分为仲裁事项的合并审理和仲裁案件的合并审理。仲裁事项的合并审理指在一个案件中,围绕当事人提出的仲裁事项是否超出了仲裁条款进行审查。仲裁案件的合并审理指不同的仲裁案件,其标的为同一种类或有关联的情况下,决定是否合并审理。
在实践中,最常见的是请求事项与反请求事项的合并审理。反请求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广泛运用,是被申请人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许多国际商事纠纷中,双方当事人对争议都有一部分责任,利益交织,因此反请求作为被申请人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工具非常有意义。
在实践中,一旦受理反请求,由于反请求与本请求基于相同的法律关系,并且当事人也相同,为了节省时间、费用,方便审理,仲裁庭通常会将申请人提起的本请求与被申请人提起的反请求合并审理。即使申请人在审理过程中撤回仲裁申请,也不影响对反请求的继续审理。
仲裁中的合并审理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普通共同诉讼指的是诉讼标的为同一类案件性质,事实也是相同的情况。合并处理这类案件有利于便捷地解决纠纷,更加体现仲裁的效率性。
必要共同诉讼指的是诉讼标的相同,或者两个案件具有关联性,一个案件的判决可能影响到另一个案件的当事人的利益。这种情况与第三人问题密切相关。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当事人对于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在两个案件具有关联性的情况下,另一个案件的当事人可以被视为相关案件中标的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