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1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时,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的情形包括:
如果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未正式缔结婚姻关系,当事人请求返还彩礼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如果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即未真正开始夫妻共同生活的,当事人请求返还彩礼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如果彩礼是在婚姻登记之前给付的,并且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当事人请求返还彩礼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适用这一规定的前提是双方离婚。
在解决彩礼纠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决定彩礼是否返还,主要根据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如果给付彩礼后未缔结婚姻关系,原则上应返还彩礼;如果已结婚,原则上不予返还彩礼(特殊情形除外);如果按照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但没有领取结婚证书,解除同居时原则上不予返还彩礼。
结婚前给付彩礼的,必须以离婚为前提,才能考虑支持返还请求。如果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给付人要求返还彩礼,不予支持,因为夫妻在此期间属于共同体,遵循夫妻法定财产共有制。如果当事人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该请求,法院准许离婚的,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支持返还彩礼请求;判决不准离婚的,不能支持当事人返还彩礼的请求。
彩礼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和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需确保当地存在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如果当地没有此种风俗存在,就不涉及彩礼返还问题。对于不能认定为彩礼的、属于男女交往间所为的给付财物,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性质由法院依法处理。
彩礼的给付往往是受当地行情和社会压力迫于无奈的行为,如果给付彩礼是完全自愿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一般赠与行为,通常不予支持返还彩礼的请求(特殊规定除外)。
如果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但一直未共同生活,即没有夫妻之间相互扶助、共同生活的经历,对于要求返还彩礼的,应予以支持。
对于彩礼的给付人和接受人应作广义的理解,不仅限于准备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本人,还包括各自的亲属。考虑到彩礼往往是给付女方的娘家,甚至是全家共同举债所为,限制性解释不利于解决这类纠纷。
如果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特殊情形下可支持彩礼返还请求。生活困难有绝对困难和相对困难之分,司法解释主要规定了绝对困难的情形。
彩礼返还适用普通的诉讼时效,即两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权利受到侵害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开始。因此,彩礼纠纷的起算有以下情形:如果双方未缔结婚姻关系,给付人应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对方拒不返还,诉讼时效开始起算;如果双方已登记结婚,自解除婚姻关系之日起,给付人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诉讼时效开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