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1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个人以婚前财产支付一定比例的购房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首付金",婚后夫妻共同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该情况下房屋的产权归属存在争议。一般来说,司法实践倾向于认定该房屋属于婚前个人购买,因此房屋产权归购买方个人所有。然而,对于婚后共同偿还按揭款的性质,司法实践仍存在争议。目前较多观点认为,婚后共同还款不会影响房屋产权的归属,还款行为仅在夫妻双方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而不会影响物权的取得。换句话说,婚后无论是一人还款还是夫妻共同还款的按揭款及利息,通常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该还款行为并不影响房屋产权的归属。因此,在分割房产时,该房屋应归购买方所有,但同时应向另一方支付共同偿还的按揭款及利息的一半。
根据《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中任一方在婚前取得的财产为其个人财产,且该财产不因夫妻关系的延续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在离婚时,一方的婚前财产不受另一方要求分割的权益。如果一方在婚前购买房屋并付清全部房款,并且在婚前取得了房屋产权证书,那么该房产无疑属于个人婚前财产。然而,如果婚前购买房屋并付清全部房款,但在婚后才取得产权证书,是否会影响该房产的归属呢?一般来说,房屋产权证书虽然是物权凭证,但并不意味着婚后取得房产证的房屋就一定是婚后财产。只要能够证明该财产来源于婚前购买并付清全部房款,就可以认定该房产属于婚前个人财产。
购房款的来源性质直接影响房屋的产权归属。一般来说,用个人婚前财产购买的房屋属于个人婚前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取得房产证。如果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首先需要明确父母的出资行为是赠予还是借贷。然而,不论是赠予还是借贷,父母对子女使用购房款购买的房屋都不享有所有权。只有在有充分证据证明购房款是子女向父母借贷所得的情况下,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该购房款属于夫或妻的个人债务。如果夫妻双方对财产归属没有约定或约定了共同所有,那么购买的房屋供夫妻共同生活,该购房款应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在赠予的情况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父母在双方结婚前的出资视为对自己子女的赠与,除非另有约定;而父母在双方结婚后的出资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除非另有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