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0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并不属于法定证据,因此其证明效力是不存在的。公安机关在划分事故责任时,实际上是进行了违章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责任认定书中所列的违章行为和法定危害后果可以通过证据予以证明,而因果关系的存在只是办案人员的主观分析。该责任认定书代表了公安机关对当事人行为的有罪评价,而这种有罪评价本身是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如果将其作为证据,就会陷入“因为有罪所以有罪”的论证困境。
在刑事诉讼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存在往往会使办案人员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放弃对案件的实质性审查,并将责任认定书作为一种特殊的“鉴定结论”,过度信任其证明效力并将其提交法庭作为证据。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院和法院的案件审查权决定了对当事人违章行为、法定危害后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确认是检察院和法院的固有审查内容,也是法律赋予的职权。因此,在交通肇事案件的审理中,起诉书或判决书的内容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受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约束。
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后,判断交通肇事案件是否应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标准是:一是当事人存在违章行为;二是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危害后果;三是前述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一旦这三个条件确定,刑事诉讼程序就可以启动。公安机关依据这些标准形成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并将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因此,可以看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实质内容已经包含在公安机关自身的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中,根本没有必要以“证据”的形式进行重复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