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2
错误的活动是指参与不符合社会要求、被社会禁止的活动,如观看淫秽书刊和录像,违反纪律,扰乱公共秩序等。这些活动对行为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削弱他们对不良诱因的抵抗力,增强不良的心理因素,从而引发犯罪心理。
不良的行为方式有很多,如欺骗、赌博、欺凌弱小和报复等。如果通过不良的行为方式满足了需要,个体在心理上会认可这种行为方式,今后会再次使用它来满足需要。因此,这种错误经验是形成犯罪心理的基础之一。
行为习惯是通过重复而巩固下来的。例如撒谎、好逸恶劳、自由涣散、占便宜等。如果这些行为多次重复且没有受到制止,它们就会变成难以克制的“自动化”恶习,成为一种需要并不断发挥作用。在其他不良因素或特定情境的作用下,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很容易引发犯罪心理。
客观现实中的各种不良模式往往成为缺乏识别能力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模仿和学习对象。
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构成是指产生某种法律关系所必须的各种事实条件的总和,也被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在刑法学的理论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由一个人实施,犯罪主体就是个人,有的犯罪由多人实施,犯罪主体就是多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例如,犯盗窃罪的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些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例如,犯诈骗罪的犯罪人虚构事实、欺骗他人;贩毒罪的犯罪人贩卖毒品等。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的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