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合同与诺-成合同的区别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1
实践合同的定义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的定义,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而实践合同则是特例,除了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然而,关于交付标的物是合同成立的必备要件还是合同生效的必备要件,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实践合同中交付标的物是合同成立的必备要件,即没有交付标的物,合同不成立。但我们认为,实践合同中交付标的物应为合同生效的要件,而不是合同成立的要件。换言之,实践合同即使没有交付标的物,仍然成立,但不生效。
实践合同的生效
合同的成立是一种事实判断,其是否成立取决于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协商一致。实践合同作为一种合同,也应遵循这一评价标准。交付标的物只能视为合同生效的法定条件。1995年担保法对定金的规定已经修正了实践合同的定义,其中第90条规定:“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用的是“生效”,而非“成立”。然而,这一修正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认为合同法应进一步明确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的区别,以便修正实践合同的概念。
实践合同的范围
学者认为,哪些合同属于诺-成合同,哪些合同属于实践合同,应由法律规定。目前法律允许当事人协商决定的情况尚未见到。我们认为,实践合同的范围应由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目前已有以下几种合同在法条中得到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
根据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在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保管合同
根据合同法第367条规定,保管合同在保管物交付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质押合同
根据担保法第64条规定,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质押合同在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
定金合同
根据担保法第90条第2项规定,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然而,货物运输合同是否属于实践合同,合同法第308条仅规定了在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要求中止运输、返还货物、变更到达地或将货物交给其他收货人的情况,但并未明确其是否属于实践合同。货物运输合同属于基于委托而生之合同,其前提条件是相互之间有信赖关系。如果相互信赖关系不再存在,托运人应有权随时解除合同。这样既可以保护托运人的权利,又可以通过赔偿损失来平衡承运人的利益。因此,货物运输合同不应被视为实践合同处理。另外,赠与合同是否属于实践合同一直存在争议。根据合同法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属于诺-成性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时,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属于公证债权文书,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时,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其他赠与合同属于自然债,合同一经签订即成立和生效,但受赠人不得要求交付。无论哪种情况,都排除了赠与合同为实践合同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实践合同与诺-成合同在交付标的物、成立和生效等方面存在差异。实践合同的范围应由法律和行政法规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