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生效时间的规定方式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订立 > 承诺法律知识

承诺生效时间的规定方式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6-11

 
365952
《合同法》规定,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那么承诺生效时间是如何规定的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承诺生效时间的相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阅读下文进行详细了解。

大陆法系国家在确定承诺生效时间的问题上采用到达主义,即承诺的意思表示在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合同成立。德国民法典第130条规定:“在向另一方作出意思表示时,如果另一方不在场,那么意思表示以其到达另一方时发生效力。”我国地区《民法典》第95条也规定:“非对话而为意思表示,其意思表示,以通知达到相对方时,发生效力。”根据到达主义原则,要约人收到承诺通知时,承诺才生效,合同才成立。如果由于邮局、电报局及其他原因导致承诺通知丢失或延误,后果由发出承诺的人承担。

英美法系的观点

在承诺生效时间的问题上,英美法系一般认为,承诺应当送达至要约人,并在要约人被告知并真正收到承诺之前,合同并未成立。承诺必须真正送到要约人的手中,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然而,在承诺通过邮局发送的情况下,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例外。根据发信主义或送信主义,一旦承诺人将承诺信件投入邮筒或将承诺的电报交给电报局,承诺即生效、合同成立,无论要约人是否收到。如果承诺通知由于邮局、电报局或其他原因迟延或丢失,后果由要约人承担。《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8条规定:“接受发价于表示同意的通知送达发价人时生效。”《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6条也规定:“对一项要约的承诺于同意的表示送达要约人时生效。”这表明公约和通则排除了英美法系在信件和电报发送承诺通知方面的发信主义,而采用了送达主义。

送达主义的优势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解释称,优先采用送达主义而不是发信主义的原因在于:由受要约人承担传递的风险比由要约人承担更合理,因为通讯方式是受要约人选择的,他知道该方式是否容易出现特别的风险或延误,他应能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承诺送达目的地。我国的合同法也采纳了送达主义的做法,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如果承诺不需要通知,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承诺即生效。《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8条第3款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6条第3款也作出了基本一致的规定。通则规定:“如果根据要约本身,或依照当事人之间建立的习惯做法或依照惯例,受要约人可以通过做出某行为来表示同意,而无须向要约人发出通知,则承诺于做出该行为时生效。”通则还举例说明了这一规定:甲要求乙制定一份专门的计划以建立一个数据库。

如果乙在未向甲发出承诺通知的情况下开始草拟计划,并在完成后要求甲根据要约中所列条件付款,那么乙无权要求付款,因为乙从未通知甲,他对要约的所谓承诺没有生效。但是,如果甲在要约中通知乙两周后不在场,乙有意承诺该要约,为节省时间,他应立即着手草拟计划。一旦乙开始起草,合同即成立,即使乙未能立即或延迟通知甲。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情况下,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于合同法第16条第2款的规定,即:采用数据电文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需要说明的是,不采用特定系统发送的传真、电传、电报应当与信件同样看待。

延伸阅读
  1. 投标有效期的含义和法律责任
  2. 要约生效的条件
  3. 一、承诺的法律概念
  4. 承诺的内容能与要约不一样吗
  5. 规定承诺的期限的法律后果

合同订立热门知识

  1. 要约生效时间
  2. 承诺的有效性条件
  3. 民事权利能力的起止时间和范围
  4. 承诺迟延的法律后果
  5. 受要约人能通过哪些方式表示承诺
  6. 合同终止的概念
  7. 律师函
合同订立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