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2
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如果受害人因伤致残,为满足生活上的需要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是,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赔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赔偿义务人从定残之日起对上述六项费用都应当予以赔偿。
(后续治疗费是指“对损伤治疗后体征固定而遗留后遗功能障碍需要再次治疗的费用或伤情尚未恢复需要二次治疗所支付的费用”。)
交通事故伤残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人体残疾,包括精神、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异常,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不同程度丧失。根据受伤人员的伤残状况,将伤残程度划分为10级,从第i级(100%)到第x级(10%),每级相差10%。
办理交通事故人身伤残评定的程序一般如下:
根据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当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残后,在治疗终结后,应由具有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评定伤残等级。具有资格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应向省级人民政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向当事人介绍符合条件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供当事人自行选择。
由此可见,伤残鉴定的时间是在治疗终结后,需要出院诊断证明。申请人应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由公安部门推荐鉴定机构供申请人自行选择。
医疗费用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人身损害后,为治疗受伤或由受伤引起的疾病所支出的费用,还包括身体复原所需的必要康复费、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后续治疗费、整容费等。
医疗费用主要包括挂号费、医药费、住院费、治疗费、手术费、检查费、器械费等。证明上述费用的证据包括医疗费用收据(收费凭证)、费用明细表、处方、医嘱、诊断证明书、转院证明等。收据(收费凭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合法凭证,例如医院开具的正式收据。
在确定医疗费用时,收据上的收费项目应与医生处方以及伤者的病情诊断相一致,以防止在治疗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情时,将其他疾病的治疗费用“搭便车”计算在内。此外,还应排除一些不合理的支出项目。
后续治疗费、整容费、必要的康复费等,必须附有相应的诊断证明,并明确说明所需费用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