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3-18
即使交通事故没有起诉,如果造成人员伤残,仍需要进行伤残评定。伤残评定是确定赔偿标准的依据。但如果受害人与责任人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可以不进行伤残评定。
交通事故当事人治疗终结后,应向原处理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交伤残评定申请书。申请书应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伤残及治疗情况(伤情鉴定、病历摘要)、申请请求事项、申请人和申请日期。伤者必须在治疗终结后的15日内提出伤残鉴定申请。如果伤者15天内不提出伤残评定申请,则视为自动放弃得到残疾者生活补助费和残疾用具费的权利。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规定,评定应以事故直接造成的损伤或因损伤导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为准。各方当事人收到伤残评定书后,如不满意评定结果,必须在接到评定书后15日内向上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书面申请重新评定,经审查受理后方可进行重新评定。如果在15天内未提出重新评定申请,则评定结果生效,其后提出的重新评定申请视为无效。
确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首先要考虑行为人的行为与事故发生和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即使行为人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也不需承担事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例如,某人虽然无证驾驶,但严格遵守通行规则,没有任何驾驶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对因后车追尾造成的交通事故不需承担事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除了包括因果关系原则,"事故当事人行为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还用于衡量当事人行为对事故发生的原因程度。所谓"行为对事故发生的原因程度"主要指在当事人无过错或难以确定过错的情况下,确定事故损害的标准。
过错在民法上有两种形式:客观过错和主观过错。客观过错指的是行为人的行为明显违反法律,与行为人的主观意识状态无关,只要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就构成过错。主观过错主要指行为人过于自信、疏忽大意等主观意识状态。
在确定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后,当事人的责任比例主要由其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在存在双方或多方事故当事人过错的情况下,例如,机动车超速行驶,而被撞的行人又闯红灯,需要比较双方当事人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