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11-06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可以同时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在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可能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然而,如果司机逃逸,导致交通事故责任无法确认,司机将负有全部交通事故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交通事故的赔偿费用可能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肇事车辆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保险公司有义务先行赔付。然而,如果肇事车辆逃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将不再承担赔偿责任,车主将承担全部赔偿费用。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肇事后逃逸属于法定的加重情节。如果因抢救不及时导致伤者死亡,可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伤者没有死亡,机动车驾驶员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将伤者带离事故现场并隐藏或遗弃,导致伤者死亡或严重残废,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将受到更严厉的处罚。此外,法律还规定,如果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使肇事司机逃逸,导致伤者死亡,上述人员将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逃离现场,但120医护人员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行为人虽然构成逃逸行为,但其主观恶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出于逃避法律责任,但实际上为抢救伤者争取了宝贵时间。对于这种情形,应该从宽认定责任。
有人认为,如果行为人出于逃避救治伤者的目的,但逃逸后主动投案,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然而,筆者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违背了立法原意。法律之所以将逃逸作为加重情节,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生命。逃逸的最严重后果是使伤者无法获得救助,导致伤势严重甚至死亡。因此,这种情况下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是当然的。然而,如果行为人逃逸后自首,可以考虑减轻处罚。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最为常见,行为人在主观上往往同时具备两种动机。对于这种情况,显然应根据法律规定,对其进行重判。如果导致受害人死亡,逃逸行为的情节将再次加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这种观点有两个原因:首先,这种说法回避了关于导致加重后果的主观心理争议;其次,它表明了逃逸行为的相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