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2-26
非法集资犯罪是一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其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众多,涉及面广,属于典型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1月4日发布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非法集资罪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解释》,非法集资罪包括五个罪名,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非法经营罪和虚假广告罪。《解释》对非法集资罪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并明确了其行为方式和各个罪名的适用,从而使非法集资犯罪与合法融资的界限逐渐清晰起来。
根据《解释》,非法集资犯罪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非法性。非法集资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的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强调了非法集资行为的违法性。
第二、社会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要求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方面,由于对国家经济、金融、政治的影响更为重大,因此监管更严格,不仅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构成犯罪,同时,向特定对象发行累计超过200人的也构成犯罪。
第三、公开性。公开性是与社会性相辅相成的。这里所指的“公开性”是相对的,指面向不特定的对象具有公开性,而不是指面向所有的社会公众。
第四、利诱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具有诱惑受害人的特点,通过许诺回报、理财、投资等方式吸引受害人参与。
根据《解释》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以上四个特征来区分非法集资和合法融资。此外,考虑到现行金融体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等因素,《解释》还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通过《解释》的发布,我们可以更好地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合法融资,维护金融管理秩序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