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权出让:权益与解读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土地流转 > 土地转让法律知识

土地使用权出让:权益与解读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0-26

 
347396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定义和特征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主体特征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是土地的所有者——国家,而受让方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尽管出让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具体行使出让权时,一般由土地所在地政府及其所属的国土局作为具体代表。

内容特征

土地出让方将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受让方,受让方需要支付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受让人获得的是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程度的处分权。这些权利表现为对土地的使用权、转让权、出租权、抵押权等民事权利。

客体特征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客体是国有土地,主要指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属于全民所有的土地。经依法征用后转为国有土地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只有在转让后才可以获得使用权。各地规定,自然资源、埋藏物、隐藏物不在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范围之内。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原则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保持国家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前提下,通过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创造财政收入。为实现这一指导思想,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严格管理的原则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旨在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国有土地。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盲目出让和开发将影响地方规划和整体规划的协调发展,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我国法律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每幅地块的出让、用途、年限和其他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规划、建设、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定方案,并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土地使用者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应按规定办理登记,取得土地使用证。如果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用途,应征得出让方和有关部门的同意,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进行相应的登记。

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以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为基础的,因此应遵循民事关系的平等、自愿、有偿等基本原则。国家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分为行政管理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当国家依法管理土地使用、转让、出租、抵押时,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当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出让合同时,双方之间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遵循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

延伸阅读
  1. 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划拨规定
  2. 房地产预售合同公证
  3. 国有企业破产时的财产归属问题
  4. 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管理办法
  5.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法律规定

土地流转热门知识

  1. 卖房子是否需要支付土地出让金
  2. 承包方委托中介流转承包土地的法律规定
  3. 土地承包的经营权转包合同必备内容
  4.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两个层面
  5. 土地流转解读:法律专业术语改写
  6.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及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
  7.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问题
土地流转知识导航

征地拆迁解决方案

  1. 宅基地可以继承吗
  2. 房屋抵押后,土地随房屋一起抵押
  3. 拆迁过程中致伤亡处理指南
  4. 房屋拆迁补偿方式
  5. 房屋承租人能否获得补偿安置
  6. 土地承包期的最长年限
  7. 房屋拆迁补偿标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