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5-30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发布的《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此外,该解释也明确指出,无实际经营活动并非判断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的唯一考察内容。
具体而言,以下行为应被认定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如果一个人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或介绍他人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而没有实际进行货物购销或提供/接受应税劳务的情况下,这就构成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即使存在货物购销或提供/接受应税劳务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或介绍他人开具了数量或金额不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应认定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在存在实际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让他人为自己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应认定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以案例为例,被告人王某是某医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刘某是某公司的经理。刘某找到王某帮助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王某同意并连续帮助刘某虚开了18张增值税专用发票,税额共计100万余元。后来,王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及时追回了这18张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作废处理。根据目前的标准,王某的行为应属于虚开税款数额巨大,应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然而,王某及时将18张增值税专用发票作废,并未造成国家税款的实际损失。在国家税款没有受到实际损失的情况下,对行为人应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因此,即使王某的行为被认定为既遂,也应将从轻的幅度尽量最大化,以免罪刑失衡。
以案例为例,被告人吴某在无货物购销的情况下,采取按发票面额收取开票费的方法,为其他公司虚开了48份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的销项增值税额共计15万余元。同时,吴某为弥补进项发票的不足,多次从他人处购得假增值税专用发票,虚构多家单位为供货方,为自己虚开了170余份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的进项税额合计人民币200余万元。
在这个案例中,不应将虚开的进项数额和销项数额合并计算认定为虚开数额。相反,应以吴某虚开的进项和销项中较大的进项数额来认定其虚开的数额。因此,吴某的虚开数额为200余万元,虚开的销项税值15万余元不应计入。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目的在于打击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国家税款的行为。因此,只有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骗取国家税款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并且造成国家税款损失或国家税款损失的危险,才能认定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既遂。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犯罪数额包括虚开税款数额、骗取国家税款数额以及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失数额。以上三个数额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是否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以及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量刑等重要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在没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案件,由于虚开行为人不存在纳税的义务,认定虚开数额应以销项或进项中较大的数额计算。同样,认定给国家造成损失的数额也只以销项受票人已经向税务机关实际抵扣的数额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