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8-07
论述绑架勒索罪的法律特征,首先要为绑架勒索罪正名,也就是要为绑架勒索罪“争名”。绑架勒索罪,始见于一九九一年九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公布实施后,对“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定绑架勒索罪,在罪名上几无争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对上述行为作出规定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罪名的司法解释中,均规定为“绑架罪”,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对上述行为,应当定绑架勒索罪才是科学的。总而言之,一是从字义上看,绑架勒索罪中的“勒索”具有特定的意义。“勒索”是指用强制的手段逼取财物。如敲诈勒索是用威胁、要挟的强制手段逼取财物。绑架勒索即是用绑架的强制手段逼取财物。二是从行为特征看,绑架勒索罪具有“勒索”的特定行为,这在刑法条文中明文标明的。一概定为绑架罪过于笼统,不能确切地反映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的行为特征。三是从目的、客体上看,绑架勒索罪具有“勒索”的特定目的和“勒索财物”的特定客体。笼统概括为绑架罪,不能确切反映“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和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双重客体。
绑架勒索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人质并非法索取财物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吸收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二条的内容,专门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以及“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定绑架勒索罪。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掌握与操作,惩处绑架勒索罪必须抓住其法律特征,十分注意区分其他类似犯罪,同中求异,准确界定。
一、绑架勒索罪侵犯的客体-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
绑架勒索罪规定于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之中。但该罪不是单一客体,而是双重客体。即不但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同时还侵犯了公私财产权利。侵犯人身权利是手段客体,其目的客体是侵犯财产权利。因而绑架勒索罪的性质是极其严重的。刑法规定起点刑就是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
绑架勒索暴侵犯的是双重客体,与刑法分则同一章中相邻条文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有质的区别。
近年来,非法拘禁罪的“新生一代”-人质型非法拘禁案蔓延迅速,成为非法拘禁案件中的突出现象,它与绑架勒索罪最相类似,一是往往同样采用绑架的方式,都可能以暴力型的手段强行将被害人予以关押、禁闭;二是往往同样是向第三者发出要求,被绑架人属于被要求人的家属、亲友或者同一单位者。三是往往同样以人质为交换条件,不满足其条件不放人质,犯罪都是处在继续犯状态;最后往往同样以交付财物作为动机目的。
人质型非法拘禁案件往往以索取财物为条件而非法拘禁他人,其犯罪客体有没有侵犯公私财产权利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质型非法拘禁案行为人索取财物属事出有因,被害一方与行为人索取财物的行为有因果关系。而且,行为人向被害一方提出的要求,往往是要求被害方履行事发之前所约定的一定行为,如归还债务等等。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中规定的第三款明确界定为“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可见,“索取”不是“勒索”,“非法”是针对“扣押、拘禁他人”而言,而索取债务就不能笼统认定为非法的,至少行为人主观上认为不是非法的。因此,客体上不能认定为侵犯公私财产权利。而绑架勒索罪的行为人与被害人一方完全没有纠纷,没有财产上的任何关系。其行为特征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是“勒索”,从而应当认定为侵犯了公私财产权利。
犯罪的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恶性远没有绑架勒索罪大,处刑上区别也较大。非法拘禁罪中,如果被拘禁人自杀或者行为人过失致人死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行为人使用暴力致人死亡,就应当分别情况使用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处罚,而不以非法拘禁罪论处。而绑架勒索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不论情节上是被绑架人自杀或是行为人过失致死还是暴力加害致死的。一律定绑架勒索罪处死刑。
二、绑架勒索罪侵犯的对象-与抢劫罪的区别
研究犯罪对象对认定绑架勒索罪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绑架勒索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的,而且侵犯的对象也是双重的,连被害人都是双重的。绑架勒索罪的犯罪对象,一是被绑架人的人身,包括被绑架人的人身自由、健康乃至生命;二是被勒索人的财产,往往是巨款款项;三是被绑架人与被勒索人不是同一个被害人。也就是说,绑架勒索罪行为人采用暴力、胁迫或其它方法实施绑架行为的对象,与绑架勒索行为人采用绑架人质为交换条件实施勒索行为的对象,不是同一个被害人。但是,被绑架人与被勒索人之间具有利害关系,被绑架人必定是被勒索人的家属、亲友或者其他足以用来向被勒索人勒索财物的有关对象。一言以蔽之,绑架勒索行为人与被绑架人之间,还有一个“第三者”-被勒索人。
在一九九一年九月四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公布施行前,对于绑架勒索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不是按类报方法处理,而是直接以抢劫罪论处的。由此可见,抢劫罪与绑架勒索罪是相类似的。两者的共同点主要是:首先,侵犯的客体相同,都是既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又侵犯了公私财产权利。其次,犯罪的手段相同,都是暴力型的。最后,犯罪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通过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的手段来实现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最终目的的。
绑架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
第一,不仅仅是空间的转换。绑架勒索罪行为人实施绑架人质的行为和以人质为交换条件实施勒索财物的行为,两种先后行为的场所是转换的,不是在同一场所同一空间进行的。有的同志认为。抢劫罪行为人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则必须当场,即在同一场所的空间内进行,因此,两罪的区别在于空间的转换。笔者认为并不尽然。抢劫罪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有空间转换的。在公共场所抢劫,多数实施的暴力、胁迫手段是在一个犯罪现场,而犯罪分子往往为了作案隐蔽而转换到较偏僻的场所,作为第二犯罪现场来实施劫财行为。比如说,犯罪分子抢劫出租车司机的财物,或者在交通要道上拦截行人后劫持至另一偏僻场所劫财,能说是在同一空间当场进行或者完成抢劫的吗?[page]
第二,也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还有的同志认为,绑架勒索罪是先将人绑架限制其自由后,以“撕票”相胁,限期交出赎金,时间上先后相距较长;而抢劫罪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是有明显区别的。不错,绑架勒索罪行为人自绑架人质至勒索到赎金的时间往往较长,但从司法实践看,随着交通工具与通讯的日趋发达,犯罪分子往往追求“快速反应”,为了对抗侦查暴露行踪,要求赎金交付的时间越来越短,否则就“撕票”,因而在时间界限上与抢劫罪越来越模糊。再者,如果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不得逞就直接“撕票”或放弃勒索,时间上与抢劫罪就无法区分。另外,从理论上讲,自实施绑架人质始至得到赎金释放人质止,犯罪始终处于继续状态,是不能从时间上分割开来的,从这一角度看,绑架勒索罪也应当视为是在当场、当时完成犯罪的。
第三,根本区别是犯罪对象的不同。如上所述,绑架勒索罪的犯罪对象是双重的,除被绑架人外,还有“第三者”-被勒索人。既有对被害人人身的直接的暴力性的侵犯,又有对另一被害人财物的直接侵吞,因而罪名为绑架勒索罪,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是此罪的根本特征。而抢劫罪没有“第三者”,其暴力性加害行为和劫财行为都是针对同一被害人。因此,两者的根本区别在此,只能在此。
三、绑架勒索罪的客观方面-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绑架勒索罪的客观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它主要表现为行为的阶段性,分为绑架、拘押、勒索三个阶段,其中以绑架人质为手段,以拘押人质为条件,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形成绑架勒索罪客观方面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其一,在绑架人质阶段,行为人采用暴力、胁迫、麻醉或者其它方法绑架、劫持人质。“暴力”是指对被绑架人采取捆绑、殴打、伤害或强行架走等强制行为,使被绑架人不能反抗或无法反抗。“胁迫”是指以暴力为后盾的言语、动作或凶器威胁,实行对被绑架人的精神强制,使其恐惧而不敢反抗。“麻醉”是指用药物、醉酒等方法使被绑架人昏迷、昏睡而不知反抗。“其它方法”是指比如采取直接抱走婴幼儿等等方法。其二,在拘押人质阶段,行为人采用将被绑架人质进行拘押、隔离、禁闭等与外界断绝关系等方法。将人质完全控制在行为人手中,其目的在于以人质为筹码向被勒索人强行索取财物。其三,在勒索财物阶段,行为人主要采取以“撕票”或者伤害人质相胁迫,要挟被勒索人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交付勒索的财物。行为人发出威胁的手段多采取通信、音像等方式使被勒索人确信人质在行为人控制之中,有时直接胁迫人质亲自将财物要求转达给被勒索人。有必要指出的是,
有的犯罪分子在达到勒索财物目的的事前或事后,为了防止人质向警方透露线索,往往残暴地将人质重伤或杀害,使其失去反映罪案情况的能力。
由此可见,绑架勒索罪的客观方面突出的特征是暴力恶性严重,与此相比较,敲诈勒索罪就有明显的区别。
敲诈勒索罪与绑架勒索罪有相同之处,在实践中界限有时较为模糊。第一,两者都以勒索财物为目的,都有勒索财物的行为。第二。两罪都有“第三者”。敲诈勒索罪行为人往往在威胁要扶被害人时,也与绑架勒索罪行为人一样以“第三者”(与被害人有利害关系的人)为威胁要挟的条件。最后,两罪在交付财物的方法上相似,往往都是在行为人提出的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交付。
敲诈勒索罪与绑架勒索罪的区别,首先应当明确。不是在两罪的客体方面。有的同志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客体是单一客体。即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长期以来司法界、理论界对此是有争议的。我们应当注意到,敲诈勒索罪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人身权利既包括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利,还包括了他人的人格、名誉权利以及精神上不受恐吓的权利。敲诈勒索罪的主要手段是威胁、要挟,以使被害人的精神上受到恐惧而达到敲诈的目的。而威胁要挟的内容往往直接以他人的生命、健康、人格、名誉等为恐吓手段,因而不能简单地确定只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权利。
敲诈勒索罪与绑架勒索最明显的不同点,关键在于手段不同。简而言之,敲诈勒索罪的手段是敲诈后勒索,绑架勒索罪的手段是绑架后勒索。敲诈的关键在一个“诈”字。行为人并不真正实施暴力;绑架的关键是强制性,行为人的暴力性明显。以此为纲,可以洞察两者在诸方面的不同表现:1、绑架勒索罪不但绑架了人质,而且实际控制了人质来威胁、要挟被勒索人;敲诈勒索罪的威胁、要挟并没有实际控制任何人。2、绑架勒索罪以杀害、伤害人质相威胁,因为人质已在手中控制,这种威胁随时可能付诸实施,具有加害的现实性或紧迫性;敲诈勒索罪虽也有以杀害第三者相威胁,但并没有控制第三者。只是“诈”而已,其现实性或紧迫感并不突出。3、敲诈勒索罪行为人如果“诈”不成,真的实施了威胁的内容,如杀人等,就应定其它罪数罪并罚。而绑架勒索罪真的撕了票,也是定绑架勒索罪处死刑。4、绑架勒索罪直接侵害的被害人是双重的,即被绑架人和被勒索人。而敲诈勒索罪由于没有对第三者实现威胁的内容(比如实施暴力等),因此直接侵害的被害人只有一个,即被勒索人。
四、绑架勒索罪的主观方面-与拐卖妇女、儿童罪和绑架人质罪的区别
绑架勒索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故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故意剥夺他人人身自由、故意侵犯公私财产权利。但是,“致使被绑架人死亡”,则包括行为人出于间接故意、过失或意外的诸类情况,比如被绑架人因捆绑致亡、堵嘴窒息而死、饿死、脑心血管病粹发致死,或者被绑架人自杀,等等。
绑架勒索罪主观方面最基本的特征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因此,如果出于其它目的,就应定其它罪。比如,同样实施了绑架行为,如果出于出卖目的绑架妇女儿童的,就应定拐卖妇女、儿童罪。
刑法分则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和描述的“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罪状,包括绑架勒索罪和绑架人质罪两种罪名。“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以勒索财物为目偷盗婴幼儿”,是绑架勒索罪。“绑
架他人作为人质的“,是绑架人质罪。因为,在客体上,前者是双重客体,后者是单一客体;在行为上,前者除绑架拘押外还实施了勒索行为而后者没有;尤其是在犯罪目的上区别更为明显,绑架勒索罪的目的仅仅限于勒索财物,而绑架人质罪可能出于政治目的,为可以出于逃避追捕、要求警方释放罪犯,等等。[page]
综上所述,绑架勒索罪的法律特征,首先,在客体上。必须同时具备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权利的双重客体,它不仅直接侵犯了被绑架人的人身自由、健康乃至生命。而且还直接侵犯了被勒索人的财物,因此其犯罪对象乃至被害人也是双重的。其次,在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暴力性绑架(包括偷盗婴幼儿)、持续拘押人质为勒索条件以及向第三者提出勒索财物的非法要求从而占有公私财物的三个行为,缺一不可。最后,在主观方面只限出于勒索财物的目的。
唐文广 柳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