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0-08
工伤鉴定是指劳动者因工负伤或非因工负伤以及疾病等原因,导致劳动能力受损时,由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根据申请人的要求,组织医学专家进行鉴定评定的一项制度。工伤鉴定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和残等级鉴定两个方面。
劳动能力鉴定,也称劳动鉴定,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程度的损害,使其部分、大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由有关部门进行医学鉴别和评定的过程。在中国,劳动能力鉴定主要负责处理与工伤或疾病相关的劳动能力鉴定问题。
残等级鉴定,也称工伤评残,是在劳动能力鉴定技术小组认为工伤职工丧失劳动能力并需要评残的基础上,根据《职工工伤和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的规定,对因工伤或患职业病导致的职工伤残程度和依赖护理程度进行判别和评定的过程。根据该标准,残等级鉴定分为十个级别。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提交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工伤认定决定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和法规的规定,确认职工受伤或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范围,是否符合工伤的基本条件的书面决定。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是指职工在工伤保险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期间,医院记录的有关工伤职工病情、病历、治疗情况等资料。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根据这些资料审查工伤职工的伤情是否稳定,是否适合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等级划分为1-4级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6级属于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10级属于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60天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延长30天。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后15天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如果申请人超过15天才向上一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以超过时效为由不予受理。同时,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是不可诉讼的。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者因工负伤或非因工负伤以及疾病等原因,导致劳动能力受损,由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劳动者本人或其亲属的申请,组织医学专家,运用劳动保障政策和医学科学技术,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评定劳动者劳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制度。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的标准是《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1996)。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劳动能力鉴定的标准是《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劳社部发〔2002〕8号)。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1条的规定,工伤职工应在治疗后伤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此外,工伤职工在接受工伤治疗后发现因工伤导致身体残疾,或者工伤残疾影响到自身劳动能力时,也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工伤鉴定的相关问题,请参考以下推荐文章:
工伤鉴定新标准
工伤鉴定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