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6-10
全部赔偿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规则,即侵权行为加害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应以行为所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失为依据,全部予以赔偿。全部赔偿原则是根据损害赔偿的功能而确定的,旨在补偿实际财产损失,具有公正、合理的特点。
适用全部赔偿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确定赔偿数额应以实际损害为标准,而不是以过错程度或社会危害性大小为标准。只有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时,加害人的主观过错程度才起重要作用。
第二,全部赔偿应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财产损害中,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都应全部赔偿。在人身损害中,造成的财产损失也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但在人身损害赔偿中,赔偿项目已经确定,因此区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没有实际意义。
第三,全部赔偿应包括对受害人为恢复权利、减少损害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的赔偿。诉讼费用支出是为恢复权利的必要支出,应计入全部赔偿的项目。
第四,全部赔偿应仅赔偿合理的损失,不应赔偿不合理的损失。
财产赔偿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规则之一,即侵权行为无论造成财产损害、人身损害还是精神损害,都应以财产赔偿作为唯一方法,不能采用其他方式。
确立财产赔偿规则的目的有以下三点:第一,对于财产损害,只能以财产方式赔偿,不能用其他方式。第二,对于人身伤害,也只能以财产方式赔偿,不能用类似于复仇的方式进行补偿。第三,对于精神损害,无论是否造成经济损失,都应以财产赔偿。
财产赔偿规则要求公平、合理,体现等价有偿的原则。赔偿应能够填补实际损害,不能赔偿不足或使其不当得利。同时,判令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应与其造成的损害相适应,不能让其负担过重的赔偿责任。
损益相抵,又称为损益同消,是确定赔偿责任范围的规则,指侵权行为加害人基于同一原因同时受益和受损的情况下,应扣除受益后,由赔偿义务人赔偿差额。
损益相抵的法律特征是:首先,损益相抵原则适用于一切损害赔偿责任的确定,包括侵权损害赔偿和违约损害赔偿。其次,损益相抵原则是确定加害人应如何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则,而不是确定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则。最后,损益相抵所确定的赔偿标的是损害额扣除利益额之差,而不是全部损害额。损益相抵的适用由法官根据职权行使,可以不依赖当事人主张,根据确认的证据适用该原则。
过失相抵是在损害赔偿中,基于与有过失的成立,减轻加害人赔偿责任的规则。侵权行为的与有过失同样适用过失相抵原则。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损失应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其他合理方式进行计算。
侵权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包括对他人财产权益的侵害。侵害他人物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动产等财产进行毁损,导致财产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遭受破坏,甚至完全丧失,直接影响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例如,汽车被撞坏、古董花瓶被摔碎、家用电器被烧毁、建筑物被毁坏等。对于因侵权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应根据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即以财产损失发生的时间点,该财产在市场上的价格为计算标准。如果财产已经使用多年,则应按照市场相应的折旧价格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财产损害除了直接损失外,还可能产生间接损失和纯经济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被侵权人在与财产相关的未来利益方面的损失。间接损失不是现有财产的减少,而是被侵权人可能得到的财产利益因侵权行为而丧失的损失。例如,因汽车被撞导致出租车无法运营,导致的每天需缴纳的车份损失。
对于间接损失的赔偿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间接损失应当赔偿,如果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侵权人也应赔偿这些损失。另一些学者认为,不能因为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而加重侵权人的赔偿负担,应限制对间接损失的赔偿。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利,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对侵害知识产权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侵权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侵害知识产权的财产损失与一般财产的赔偿原则相同,但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对侵权责任有特别规定。根据《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的规定,侵权人应根据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进行赔偿。如果实际损失或违法所得难以确定,可以参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定适用于侵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的情况。对于其他知识产权的侵权损失计算,可以参考类似的原则进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