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责任的因果关系:揭开法律关键点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7-20
赔偿责任的认定及因果关系的分析
案情介绍
2001年7月1日晚,A县化工厂发生雷击事故,由于缺乏必要的避雷设施,导致大量氯气外溢。李苗和她的儿子张红因吸入氯气中毒,被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由于李苗家与化工厂距离较近,氯气随风飘散到李苗家中。李苗和张红住院治疗,医疗费用分别为45000元和90000元。两人均被鉴定为五级伤残。A县化工厂支付了两人的医药费80000元后,不愿承担其他损失。因此,李苗和张红于2002年向A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化工厂赔偿损失。
分析意见
本案是一起环境侵害导致的损害赔偿案件。环境侵害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或资源破坏导致的特定或可认定的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精神损害以及对环境要素的不良影响。在我国的侵权行为法中,环境侵权属于特殊侵权责任。特殊侵权责任与一般民事侵权责任相比,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一般民事侵权要求具备四个要件:行为违法、损害结果、主观过错和因果关系。而环境民事侵权不需要满足这四个要件,侵权行为可能是由于合法行为所引起的,并且行为人主观上也不一定有过错。同时,环境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且在诉讼责任承担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对环境污染损害实行无过失责任的情况。《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一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这一规定没有要求加害人需要有过错或违法行为的存在为前提,只要造成了损害,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其他环境污染防治单行法中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虽然《民法通则》是在1986年颁布的,当时只有《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无过失责任,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没有作出相关规定。因此,《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环境侵害赔偿责任。在本案中,A县化工厂在主观上没有过错,雷击事故导致氯气外溢。无过失责任是特殊侵权行为的一种形式,无需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因为特殊侵权行为往往是在加害人没有过错或不易证明加害人过错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无过失责任与过错责任原则在构成上有所不同。实行无过失责任无需证明加害人在主观上的过失。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与过错责任原则中的“无过错则无责任”有所不同。此外,无需证明加害行为违法或具有违法性。由于排放污染物是企业合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其行为并不违法。因此,环境污染防治立法中并没有要求行为具有违法属性。然而,也有人认为环境侵权的构件要件应包括行为的违法性。违法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违法是指行为违反法律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而广义的违法是指行为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权益。环境侵权构成要件中的违法应采用广义违法概念,包括违反环境资源法律、民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于环境侵害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涉及众多复杂的多学科方法和技术分析手段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知识的受害者来说,往往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环境侵害的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在环境侵害案件中,受害者很难确定因果关系的事实。因此,法学理论普遍认为,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应转移到加害方,即受害者能够科学证明损害事实与加害行为的联系,而被告方无法提供有力证据来推翻,就可以推定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