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4-11-14
一审判决下发后的15天内,如双方均未对该民事判决提起上诉,则该民事判决书已经生效,判决下发的15天之后,你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一审判决下发后的15天内,如双方或一方对该民事判决提起上诉,则二审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后,该民事判决书已经生效,此时你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法定程序,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包括但不限于民事判决书、实现担保物权裁定、确认调解协议裁定、支付令等。一旦这些文书生效,义务人应自动履行。如果拒不履行,权利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申请执行的权利人称为申请人,被指名履行义务的人称为被执行人。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情节严重的行为。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采取积极的行动,如殴打、捆绑、拘禁、围攻执行人员,抢走执行标的、砸毁执行工具、车辆,以暴力伤害、毁坏财物、加害亲属、揭露隐私、破坏名誉等威胁、恫吓执行人员,转移、隐藏可供执行的财产,命令停止侵害仍不停止侵害而故意为之等等;也可以采取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如对人民法院的执行通知置之不理或者躲藏、逃避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即可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被执行人必须具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如果执行义务人本身无执行财产而无法履行判决、裁定所确定的义务,则是无法、不能执行,而不是拒不执行。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人民法院查实的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如果行为人在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生效后,为逃避义务而采取隐藏、转移、变卖、赠送、毁损财物的行为,导致无法履行,仍应视为有能力执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才能构成。如果情节尚不属于严重,即使具有拒不执行的行为,也不能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论处。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执行措施主要有以下九种: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九种执行措施对于小额案件的执行作用和效果非常有限。
首先,法律对于一些执行措施规定了太多的限制,致使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例如,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这一规定虽然包含了强制措施的内容,但实际上导致了被执行人不积极主动还款,认为法院无法处置其房产,即使查封了也要让其居住,从而导致拖延不愿履行义务,最终损害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判决书并不代表强制执行,只有在被执行人不履行法院判决时,才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以上是关于判决书的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