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5-31
合同效力是指合同的法律效果和约束力。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而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
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导致合同效力存在缺陷。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4、55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该合同。可撤销合同的主要对象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
在德国法中,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主要指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撤销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宣告合同无效。许多大陆法国家也将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归入可撤销合同的范畴。我国合同法将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合同归入可撤销的合同范围,限定了撤销的对象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
无效与可撤销竞合是指某项民事行为既符合无效的要件又符合可撤销的要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其法律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对于当然无效的行为,债权人只需主张无效,而不能行使撤销权。债权人欲保全其债权,应先主张债务人和受益人通谋而为之虚伪意思表示无效,然后请求受益人返还债务人的财产。
在德国民法中,存在着"无效行为可撤销"的学说。该学说认为,基于一个特定原因事实所生的法律效果,并不妨害基于另一个原因事实所生的效果。这意味着债权人可以主张无效并行使撤销权,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下,承认"无效行为可撤销"并不妥当。首先,无效行为是指法律行为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绝对无效、永久无效,不存在撤销的问题。其次,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法律效果基本相同,都使合同的法律效力消失,没有并存的必要。再次,无效的合同一般都具有违法性,不存在可履行性。如果承认"无效行为可撤销",则意味着该无效合同对当事人有拘束力,违法合同可以履行。最后,我国法律不存在相对无效制度,任何人都可以主张合同无效,即使债权人没有行使撤销权,法院也应当依职权进行审查,主动宣告合同无效。
虽然法律上不允许对无效行为的撤销,但在实践中,当事人有权选择以何种诉由向法院起诉。对于一个无效与可撤销竞合的民事行为,当事人欲主张其行为无效,必须在诉讼中证明无效的原因。如果无法证明无效的因素,则可以通过行使撤销权的方式撤销该行为。当事人的选择实际上只是一个举证和诉讼请求的选择问题。
在实践中,合同保全的撤销权和合同无效发生竞合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主张合同无效或行使撤销权。例如,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订立了移转财产,侵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的合同。如果债权人能够证明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恶意通谋损害债权人利益,可以请求确认该行为无效。一旦法院宣告该行为无效,债权人就无需再行使撤销权。如果因为证据不足而不能被判定为无效,则债权人可以再行使撤销权,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