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4-12-31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罚。若情节严重,刑罚将会增加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事前通谋的情况,将以共同犯罪论处。
包庇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犯罪对象是各种构成犯罪的人。客观上,包庇罪表现为实施窝藏或包庇犯罪人的行为。窝藏是指为犯罪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除了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外,向犯罪人通报侦查或追捕的动态、提供化装用具等行为也属于帮助其逃匿的行为。包庇是指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来掩盖犯罪事实。在司法机关追捕的过程中,行为人出于某种特殊原因为了使犯罪人逃匿,而自己冒充犯罪人向司法机关投案或实施其他使司法机关误认为自己为原犯罪人的行为也应认定为包庇罪。包庇罪的主体是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上,包庇罪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实施窝藏、包庇行为。
包庇罪与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有所区别。窝藏、包庇行为是在被窝藏、包庇的人犯罪后实施的,其犯罪故意也是在他人犯罪后产生的。只有在与犯罪人没有事前通谋的情况下,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才构成包庇罪。如果行为人事前与犯罪人通谋,商定待犯罪人实施犯罪后予以窝藏、包庇,则构成共同犯罪。因此,即使共同犯罪所犯之罪的法定刑低于包庇罪的法定刑,也应以共同犯罪论处。
包庇罪与伪证罪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伪证罪中的故意作虚假证明为犯罪人隐匿罪证的行为与包庇罪有相似之处。然而,二者主要区别在于:(1)包庇罪适用于一般主体,而伪证罪仅适用于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等特殊主体;(2)包庇罪发生的时间没有限制,而伪证罪必须发生在刑事诉讼中;(3)包庇罪通过使犯罪人逃匿或采取其他庇护方法使其逃避刑事制裁,而伪证罪掩盖的是和案件有重要关系的犯罪情节;(4)包庇罪的对象可以是未决犯和已决犯,而伪证罪所包庇的对象只能是未决犯。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在1979年的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过去的刑法理论认为,消灭罪迹和毁灭罪证的行为构成包庇罪。然而,随着刑法的修订,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被增设,有人认为包庇罪应仅限于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不包括帮助犯罪人毁灭或伪造证据的行为。然而,如何合理划清这两种犯罪的界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