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9-14
私有财产权的宪法确认和保护是第四次修宪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其中对征收制度的规定更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社会现实中征收问题的普遍和严重,行政法学界亟需对行政征收制度进行回应和研究。本文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征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借鉴西方比较完善的财产保障制度的经验,对我国行政征收制度构建过程中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进行阐述。
在讨论行政征收制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几个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行政征收的特点。
过去行政法学界普遍认为征收与税收和收费是一致的,即“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人财产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包括税收和行政收费两种制度。”然而,这种观点在第四次宪法修改后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观点,原因在于征收与税收和收费在本质上存在差异。修改后的宪法明确将补偿作为征收的一个必要条件,而税收和收费往往是无偿的。
新修改后的宪法中使用了“征收”和“征用”两个用语,这表明二者存在某些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征收一般指对公民财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剥夺,而征用仅指对公民财产使用权的暂时剥夺。征用主要适用于紧急状态或特殊紧急情况下的军事或战争等情况。
行政征收制度经历了传统征收和扩张的征收概念两个阶段的演变。
传统征收制度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主要是公用征收,即行政主体为了公用事业,在法定形式和给予补偿的前提下,以强制方式取得私人不动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程序。传统征收的特点包括征收对象主要是土地等不动产、征收形式为行政行为、征收目的是为了公用事业、征收以完全补偿为要件。
二战后,随着国家任务的不断扩张,征收的概念也在发展。扩张的征收概念表现在征收对象的扩展、征收形式的多样化、征收目的的广泛化、征收补偿范围的变化以及征收对财产权的限制等方面。
在德国形成的行政征收制度体系为我国行政征收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该体系包括狭义的行政征收和广义的行政征收两个部分。狭义的行政征收是为了执行特定的公共任务,通过主权法律行为剥夺财产权,广义的行政征收则包括更广泛的征收范围和补偿要求。
通过对行政征收概念的界定和借鉴西方经验的行政征收制度构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规范我国行政征收制度,并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传统的行政征收对象主要是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所有权。然而,行政征收理论认为行政征收对象应该包括所有具有财产价值的私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债权、著作权等,甚至还包括特定条件下具有财产价值的公权利。行政征收对象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对公民权利侵犯的增加,而是将原来不属于征收的情况纳入“征收并赔偿”的权利保障制度之下。
行政征收必须以“公益”为目的,但是“公共利益”的概念是宽泛和不确定的。为了防止行政主体对公共利益的恣意认定,有必要在行政征收法中将其具体化。同时,行政征收还必须符合比例原则,即征收计划所要达成的公益必须远超过目前该私有财产所保持的利益。
行政征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实施,从而保证所有的,特别是有关公民的权益的重要法律和事实问题都得到充分的考虑和权衡。行政征收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申请;2、核准;3、执行。
行政征收一般都属于财产赔偿或行政补偿制度的内容。补偿是行政征收这一国家侵犯私人财产权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和为人们所接受的基础。行政征收法应该规定只有在相对法定的征收目的是适当而且必要的情况下,行政征收才具有合法性。公正补偿应该以完全补偿为原则,只有在国库空虚的非常情况下,才可由立法者根据国库利益(支付能力)对征收补偿再作具体决定。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必须重建我国的行政征收制度,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制定专门的“行政征收法”。行政征收法的制定应该借鉴德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主要注意行政征收对象、行政征收目的、征收程序和补偿等方面的内容。
引用台湾学者陈新民的一句话来结束拙文:自由与财产系人类存在的二大基本权利,财产基本权要想获得宪法体系的保障,就必须妥善运用公益征收(行政征收)的制度,正确界定征收之概念,并且,绝无犹豫及例外的,应予被征收者公正之补偿,方是生民之国,护民之邦的理想境界之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