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4-12-1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刑事司法政策,既是刑法问题,也是刑事诉讼法问题。它体现了对犯罪的惩治政策,是国家和社会为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来说,宽严相济指的是在对待犯罪时坚持区别对待,对严重刑事犯罪采取严厉打击措施,对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失犯等情节较轻的犯罪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等措施。宽严相济要求依据具体案件情况,严格依法惩罚犯罪,实现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的原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治理机制相对薄弱,导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程序中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侦查阶段,虽然国家强调对所有犯罪进行调查处罚,但由于证据不足,导致犯罪行为无法显现在司法机器面前,使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诉讼程序中乏力。
尽管法律规定“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在“疑罪”的情况下也倾向于判被告人有罪,或者采取“疑罪从轻”的作法。这使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变味”。
尽管刑罚的执行过程隐蔽,但通过刑事司法的展示来实现威慑功能,如公开批捕、公开审判等,掩盖了实际上控制犯罪相关刑事政策的薄弱。这使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方式上存在问题。
为了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刑事程序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为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必要将“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并列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同时,应明确规定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控辩平等原则和司法独立原则,以协调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
侦查程序的改革应实现侦查程序的正当化和科学化,保障被追诉人的基本人权,并优化侦查活动的有效性。起诉程序的改革应扩大检察机关起诉裁量权、完善对起诉活动的制约机制,并引进刑事和解制度,以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
普通程序的改革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提供被追诉人周到、细致的程序保障,明确审判权力规范和量刑程序独立化。简易程序的改革应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赋予被告人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的权利,并明确其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