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改革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专业见解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律知识

探讨改革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专业见解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9-17

 
335484

我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成果及问题

一、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成果

我国当前进行的司法改革旨在实现司法公正,其中刑事诉讼法改革是重要的一部分。刑事诉讼法改革主要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方面内容。经过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审判方式、审判程序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 明确了无罪推定的原则,取消了检察机关的定罪免诉规定。
  2. 改变了庭审方式,由法官依职权进行法庭调查改为公诉人和辩护人讯问被告人、举证、质证,法官居中裁判。
  3. 增加了因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的规定,明确了公诉机关举证不利应承担的败诉责任。
  4. 修改了自诉案件的范围,并增加了简易程序。
  5. 明确了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审判决的抗诉申请权利及二审程序的审判方式。

这次修改加强了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体现,是诉讼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强化了权力分工,改进了刑事诉讼程序,更好地体现了程序公正。

二、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刑事诉讼法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近几年的司法实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程序公正的实现:

  1. 庭前审查和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问题:现行刑诉法规定了主要证据移送制度,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主要证据的范围界定不明确,导致移送的证据不全面,法官在开庭前接触的多是控诉方的证据,容易产生被告人有罪的预断。此外,律师无法了解控诉方的全部证据,影响了辩护权的充分行使。
  2. 证人出庭问题: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的出庭对案件的审理和公正性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存在证人出庭率低、证人证言真实性难以保证等问题,影响了程序公正的实现。

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对改革的理解不够全面、法律修改不尽完善等原因所致。为了进一步实现程序公正,需要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制度,解决上述问题。

刑事诉讼法改革:直接言词原则的体现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困境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改变了过去的庭审模式,引入了直接言词原则。这一原则在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直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以及出示物证等方面得到体现。然而,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执行,仅占所有刑事案件的10%。这不仅违背了立法的初衷,也影响了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因为被告方无法对证人进行询问和对质,限制了辩护权的行使,不利于查明真相。

二、证人权利与义务的不完善

证人不愿或不敢出庭作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义务规定得过于原则,且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人权利的设定非常不完善,缺乏对证人基本权利和特殊权利的规定。

三、无罪推定与举证责任问题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无罪推定的原则,并明确了控诉方负有证明被告人犯罪的举证责任,并应承担举证不利的败诉的法律责任。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控辩双方出示证据的规定和控诉方承担举证不利的法律后果。然而,在实践中,有些公诉人对自己承担的举证责任不能全面理解,导致程序混乱。

四、简易程序的不完善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设立了简易程序,但其适用范围过窄,且不能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为了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进一步完善简易程序的规定尤为重要。

五、审判方式的改革与困境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一种新的审判方式,部分体现了抗辩式庭审的特征。然而,这种方式与当事人主义的抗辩式审判方式存在差异,也不利于保持法官中立。如何在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统一中正确把握审判方式,是当前刑事诉讼程序改革的难题。

建议与展望

为了改善以上问题,有必要进行以下探索和完善:

一、规范证据制度

建立专门的证据审查机构,明确其职责。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引入证据展示制度,确保控辩双方的平等武装,保持法官中立地位。

二、完善证人权利与义务

增加证人的某些权利,如经济补偿权、就业保障权和特殊证人的人身保护权。规定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的法律责任,并制定具体的证人出庭作证程序,保证证人权利得以实现。

三、明确举证责任与补救措施

明确控诉方的举证责任,并规定举证不利时的法律后果。在举证不利时,控诉方应采取积极、合法的补救措施,确保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

四、完善简易程序

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合理分配审判力量,提高诉讼效率。

五、平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根据我国国情,正确把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维护司法公正。

刑事诉讼程序改革: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为了节约司法资源、避免诉讼压力过大,刑事诉讼法经过修改,设立了简易程序。然而,目前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过小,只限于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案件。这种限定并不合理,因为所谓的"案情简单"并不能以刑罚轻重为标准,有些重大案件可能案情简单,且被告人认罪。对于这种情况,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值得探讨。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扩大

为了解决司法资源不足和案件积压的问题,司法部门提出了普通程序简易审的做法。普通程序简易审是在一定条件下简化部分诉讼程序,快速审结适用普通程序的刑事案件。除了原有的适用条件外,普通程序简易审还要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被告人认罪。被告人认罪是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易审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其中包含一种"诉辩交易"的内容。因此,应该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并规定被告人在适用简易程序上的选择权。如果被告人不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就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如果被告人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并且认罪并申请适用简易程序,法院和检察机关应该同意,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然,如果在庭审中发生了不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况,如被告人当庭翻供、拒不认罪、发现新的事实等,则应及时转为普通程序)。

保障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

除了死刑案件外,只要案件事实清楚、被告人认罪并申请适用简易程序,其他普通刑事案件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简易程序分流案件、避免案件积压、减轻司法机关负担的作用。同时,司法机关可以将主要精力用于疑难、复杂案件和死刑案件上,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确保司法的公正性。

控方举证责任与程序公正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具有特殊地位,既是代表国家的公诉人,又是法律监督者。为了确保程序公正,规定控方负有举证责任是必要的。当控方在法庭上举证不利时,应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根据不同情况,应根据漏举证据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以确保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如果公诉机关因漏举证据造成被告人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造成严重的实体不公正,公诉机关应在法院宣判前发现,提出补充侦查的建议,申请重新开庭,补充举证,以补救因漏举证据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法院已经宣判,公诉机关不应提出抗诉,而是应根据法律规定,在判决生效后,以发现新的证据为由,及时重新起诉,以补救实体方面的问题。对于重罪轻判的情况,只能待判决生效后,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以实现程序公正。

结论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改革应结合国情,正视司法环境,借鉴国外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通过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被告人的选择权,可以更好地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同时,明确控方的举证责任,确保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延伸阅读
  1. 羁押期限和审理期限的区别是什么
  2. 对刑事犯罪进行定罪的证明标准
  3. 刑事办案程序具体规定有哪些
  4. 刑事诉讼需经过哪些程序
  5. 诈骗罪地域管辖认定方法详解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行政处罚罚款的缴纳期限是多久?
  2. 交通事故赔偿判决书:维护权益、确保公正
  3. 警察让作证可以不去吗
  4. 如何进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
  5. 走完二审程序后怎么维权
  6. 行政诉讼二审不开庭审理情形
  7. 撤诉需要说明原因吗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流程
  3. 刑事诉讼审查起诉的程序
  4. 刑事诉讼的二审程序
  5. 刑事诉讼的法庭审判程序
  6. 刑事诉讼的立案程序
  7. 刑事强制措施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