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4-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刑事案件的数量也呈现大幅增长,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繁重,作为基层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任务随之变得更加艰巨。
故意伤害、强奸等危害公民人身健康的案件多发,抢劫等一些严重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频繁,盗窃等危害公民财产安全的案件多发,非法采矿等破坏国家、集体财产安全的案件在整个刑事案件中占有极大比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了普遍的提升,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群众的法律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以及人权保障观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刑事司法公正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愈来愈高。
当前的刑事案件中对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尚有严重的不足,被害人犯罪是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这种惩罚必须要经过合法公正的审理,必须有严格的程序限制,司法机关必须要按照程序的要求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认识把握不够一致,有的案件未能充分体现政策,导致宽严失当,量刑畸轻畸重;对轻微犯罪、未成年犯罪等不能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影响矫治效果。被告人获得律师辩护的比率偏低,证人出庭率低;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超过法定期限的现象时有发生;附带民事赔偿标准不一致,被告人赔偿能力普遍不足,判决自动履行率低,赔偿不能执行到位,影响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依法判处的财产刑难以执行,损害司法权威。
由于证据制度不完善,证据规则体系没有建立,因此在庭审时,对合法证据与非法证据的采纳问题以及证据的证据资格以及证明力问题我国刑事相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证据规则制度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和漏洞,不利于法庭正确采纳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定罪量刑。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以具体条文的立法精神背景为基础,参考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根据具体案件的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在适用刑法时,做到当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当前刑事审判工作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还面临一些问题。
虽然近年我国的刑事审判制度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制约了基层法院刑事审判的质量。由于司法活动中存在诸多利益冲突,形成影响刑事审判程序公正的障碍性因素。
一是严把证据关。以庭审为中心,认真审核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审慎认定案件事实,对存在争议或疑点的证据,认真仔细地进行核实调查,绝不草率认定。二是严把程序关。无论案件大小、案情难易、程序简繁,均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操作,以程序公正保证实体公正。三对重大疑难案件案件,坚持定期召开刑事法官专业会议和审委会制度。四是严把案卷质量评查关。坚持普查和个案重点检查相结合,认真填写案件质量评查表,建立案件质量评定通报制度,对案件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研究,认真予以纠正。五是严把审判质量关。定期组织刑事审判业务学习,交流审判心得,共同研究探讨难点问题,积极鼓励审判人员开展学术研究。
依法审判,不仅要依实体法来办案,同时还要依照程序法来办案,不仅要从实体上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同时还要从程序上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只有从程序上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才能确保整个案件的公正,实现正义,保障每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基层法院刑事审判存在的问题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基层法院刑事案件审理中的问题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基层法院刑事审判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司法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触而就的,必须要循序渐进,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当下刑事司法问题的研究,逐渐消除基层法院刑事审判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我国刑事审判的健康运行,维护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利,有力促进我国刑事司法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只有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协调,社会和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基层法院刑事审判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