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赔偿纠纷的法律依据及应对措施
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07-15
学生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依据
一、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监护人可以由以下人员担任: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前提是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可以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如果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裁决。如果没有符合上述规定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可以担任监护人。
二、监护人的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三、单位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精神病人的损害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9条规定,如果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时,如果单位有过错,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四、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赔偿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在未尽职责范围内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时,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第三人侵权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该第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还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综上所述,处理学生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和司法解释。这些法律和司法解释明确了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确定、监护人的民事责任、单位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精神病人的损害责任以及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赔偿责任,为处理学生损害赔偿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