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是否能获得双倍赔偿?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产品质量 > 产品质量损害赔偿法律知识

知假买假是否能获得双倍赔偿?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19

 
329710

案例分析:知假买假能够获得双倍赔偿吗?

2002年4月,皮某在甲公司购买了10部无绳电话机,每部价格3100元。后来,皮某以该电话机非国家正式进口且无邮电部件进网许可证为由,要求甲公司退货并赔偿人民币。甲公司承认其销售的无绳电话机没有办理邮件部件进网许可证,但同时提出该无绳电话机无质量问题,皮某购买该种无绳电话机是以获得赔偿为目的,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因此不同意退货及赔偿。双方为此发生纠纷,皮某遂起诉至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甲公司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其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评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了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案的关键问题在于对“消费者”的解释。虽然皮某的行为与一般消费者不同,但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精神出发,皮某应被认定为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的认定,需要采用立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立法解释是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立法目的,而社会学解释则侧重于社会效果预测和目的的衡量。在本案中,引入社会学解释方法比较恰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但未对“生活消费需要”进行详尽阐释。如果以购买商品的数量为标准限制消费者的权益,将属于限缩解释。根据法律原则,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依照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等原则进行解释,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调整社会关系。因此,消费者购物不受数量限制,一律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关于制假卖假者的行为是否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条件。买假者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购买假货的方式是根据其对商品真伪的判断,对于假货的认定完全是买假者的主观判断。买假者购买商品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并且他们的行为并未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买假者的行为是合法的。

总结起来,买假者的涌现是社会环境的需要,他们的行为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宗旨是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特殊的法律保护。制假卖假者并不因具有识别真假的能力而成为与经营者相匹敌的强者,同样应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殊保护。在本案中,甲公司销售的无绳电话机属于非国家正式进口且无邮电部件进网许可证的不合格产品,构成了欺诈行为,甲公司应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延伸阅读
  1. 网上卖家不发货不退款要如何处理
  2. 旅行社的相关案件
  3. 淘宝卖家产品存在缺陷怎么办
  4. 虚假宣传化妆品功效如何定罪
  5. 网购纠纷当地法院可以受理吗

产品质量热门知识

  1. 销售伪劣口罩被抓如何处罚
  2. 经营假洒如何处罚
  3.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由谁统一管理
  4. 奶粉串货销售如何处罚
  5. 辅导班不退费可以向消协投诉吗
  6. 商品无中文标识如何处罚
  7. 产品质量检验的目的是什么呢
产品质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