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5-22
在工作中受伤的职工往往由于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的了解,尤其是《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规,导致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其中,诉讼时效是一个最基本且容易被忽视的方面。许多受到事故伤害并被认定为工伤的职工,往往因为“已过了申诉时效”而不得不放弃诉讼权利。
根据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是指从当事人知晓或应当知晓其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的时间。与普通民事伤害案件相比,工伤保险争议案件具有一定特殊性。在此类案件中,工伤受害人提起仲裁或诉讼的前提是有关部门对工伤进行认定,并给出伤残等级鉴定结论。否则,工伤职工将无法主张自己的权益。
在工伤保险争议案件审理中,劳动部门对工伤的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不仅起到普通证据的作用,而且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受伤职工在被认定为工伤后,应及时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并在收到伤残等级鉴定结论通知书后,迅速向所在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
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工伤职工可以根据伤残等级的不同向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要求享受相应的待遇。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工伤职工的所有工伤保险待遇应由所在单位承担。
对于引发争议的工伤保险待遇问题,其申诉时效为六十日。也就是说,工伤职工在明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之日起六十日内,应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单位依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并且没有“其他正当理由”,仲裁委员会将不予受理,工伤职工的权益将难以得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