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0-15
名誉侵权通常难以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但会对受害人的精神造成重大影响。在信息传播极快的时代,诽谤行为所造成的影响难以预计。
对于受害人名誉利益的损害,可以通过判令侵权人采取适当措施来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来予以救济。然而,当这些措施无法完全恢复受害人的名誉时,就应将名誉利益损害纳入精神损害赔偿的范畴。
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只有当侵害名誉权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后果时,受害人才有权请求精神抚慰金赔偿。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损害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的经济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
根据我国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要求精神抚慰金赔偿。
名誉权是人身权利,一般不会直接涉及财产利益,但名誉权的侵害会直接影响权利人的财产获得,因此名誉受损也会造成财产损失。例如,公民因名誉受损而失去某种工作机会,法人因名誉受损而遭受重大财产损失。
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的损失和可得利益的丧失。只要是侵害名誉权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就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此外,受害人为恢复名誉而产生的费用和支出也属于财产损害的范围。
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任何人不得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的规定,只有当侵权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后果时,受害人才有权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于赔偿数额,可以根据受害人的请求判决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最高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侵害他人生命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可根据该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赔偿20年。受害人年龄不满16岁的,每小一岁减一年,最低不少于5年;年龄60岁以上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5年。侵害他人健康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可参照侵害生命权的标准进行酌减,但不以受害人年龄作为考虑因素。侵害他人身体权的,可参照侵害精神性人格权的赔偿标准确定赔偿数额。
同时,侵害他人精神性人格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可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最高为5万元,最低为1万元;一般性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可分为4个等级,最高为8000元,最低为2000元。对于侵害名誉权和荣誉权的损害赔偿,可参照以上规定或适当从轻处理。
1、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名誉侵权案件必须以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为依据,只有具有损害事实才构成侵权责任。名誉权的损害是无形的,因此在理解上会有很大差异。判断新闻报道是否侵害名誉权时,可以从社会评价、精神伤害和财产损失三个方面作为判定依据。
2、行为人的行为违法
在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行为人指的是新闻稿件的作者(记者、通讯员)和编辑。他们的撰写、编辑和发表行为具有违法性,违反了保护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新闻宣传纪律和职业道德准则。
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否则不能构成侵权。这种因果关系应当是必然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如果因果关系是偶然的、间接的或次要的,则不能构成侵权要件。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贬损他人、侮辱诽谤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未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对报道对象的名誉造成了侵害。主观上的过错性是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要件之一。
主观过错可分为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主观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报道行为会对他人名誉权造成损害后果,但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主观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报道行为会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轻信能够避免,从而导致损害结果发生。
名誉权和荣誉权虽然都是人格权,但二者有所区别。公民和法人无一例外都享有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以及法人的信誉和形象等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
荣誉权只能由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公民和法人享有。根据《民法通则》第102条的规定,对荣誉权的侵害方式只有一种,即非法剥夺公民或法人的荣誉称号。荣誉称号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荣誉获得者的高度评价,因此与名誉有关。如果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导致公民的名誉受损,同时构成对荣誉权和名誉权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