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2-23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证券发行或交易过程中,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
根据证券法第五十九条,虚假陈述分为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三种表现形态。此外,《规定》还增加了一种不当披露的形态。
虚假记载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将不存在的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的行为。虚假记载的特点是明显的主动积极行为,可能通过虚增资产负债比例、虚构投资者权益、虚报营业收支和盈利、虚构投资价值等手段进行。
误导性陈述是指虚假陈述行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通过媒体,作出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误导性陈述的界定需要考虑公开事实、表述语句、投资者误认和影响投资者决策的程度等因素。
重大遗漏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或部分予以记载的行为。重大遗漏分为部分遗漏和完全遗漏两种情形,其中部分遗漏是未充分公开应公开的信息,而完全遗漏是完全未予公开。
不当披露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适当期限内或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不当披露违反了及时披露信息的法定义务,构成对投资者的侵权。
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认定。
损害事实必须是证券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而造成投资者的财产损失。损害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可确定性,并且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补偿。
虚假陈述行为人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范围以投资者实际发生的损失为限。因果关系的确定对于虚假陈述案件非常重要,人民法院根据《规定》列举了认定因果关系的几种情形,并允许被告提出证据证明投资人的损失与虚假陈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我国采用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原则,发行人只要陈述内容不真实,即使是因为疏忽而遗漏,也应承担责任。而中介机构、证券承销商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则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只有证明无过错的情况下才免责。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对此我国法律规定了虚假陈述的表现形态和民事责任。投资者在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法律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