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3-26
违约金责任以法定或约定的违约金条款为根据,只要存在违约行为,无论该违约行为是否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对方当事人都可以主张违约金。而损害赔偿责任不仅要有违约行为存在,而且还须有另外一方当事人因此而遭受损失的事实。
违约金责任数额的确定具有某种任意性,只要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由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自由议定,其数额多少并不以实际损失为限。当然,如果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是赔偿性违约金,且约定的数额低于或过分高于违约实际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或适当减少。而赔偿责任的数额,通常是以损失大小为根据的,并且只能在违约以后确定,其数额多少必须与违反合同所造成的损失相当。
只有法律规定了强制性违约金责任或当事人在合同明确约定了违约金条款时,违约金责任才能得到适用;否则,不能适用违约金责任,而只能主张损害赔偿。可见,违约金责任的适用范围,比损害赔偿责任狭窄得多。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受害人通过诉讼途径寻求司法救济,必须符合法律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诉讼时效直接关系到受害者被侵害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侵害人是否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在不过分造成诉讼负担的前提下,确保受害人通过诉讼程序保护其合法民事权益的请求的有效期限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疗损害赔偿的案件中,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请求权竞合时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请求权,法官在医疗纠纷案件的审判实践中允许患者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请求权,即提起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因此,以侵权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其诉讼时效应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即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诉讼时效的计算以知道和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为起点。然而,由于医患双方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等性,以及医疗损害后果的潜伏性和隐蔽性,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应从有利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使用"应当知道"的推测性标准来计算诉讼时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八条明确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这一规定倾向于以受害人“明确知道”为主要标准,而非“应当知道”为主要标准。
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特别是在长期内经过多家医疗机构治疗的情况下,以及患者掌握医学知识和病况信息的不足,仅以知道“权利被侵害”为起点是不足以切实保护受害人的权利的。因为存在患者发现损害后果时,由于事隔久远而无法确定侵害人,因此也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起诉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以知道“损害后果”和“因果关系”为起点计算诉讼时效。当然,对“因果关系”的知道只是能确定侵害人为准,而不要求知道详细具体的因果关系分析。这种情况应属于《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的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医疗损害责任指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未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注意义务,在医疗过程中发生过错,并因这种过错导致患者人身损害所形成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4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