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1-27
2008年1月15日,被告何某、廖某与泰宁县某乡政府签订了一份经营开发合同,承包金龟寺风景区并命名为金龟避暑休闲山庄。合同约定被告负责在规定区域内投资建设综合山庄,承包期限为10年。合同签订后,被告未经旅游主管部门的规划批准即开始投资建设,并在仅办理了餐饮业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对外营业。2008年6月,被告廖某退出经营,山庄转由被告何某与被告黄某合伙经营。
2008年7月21日晚6时许,原告林某之夫周某与被告黄某之夫何某等一行六人到金龟避暑山庄就餐。晚上9时许,被告何某与被告黄某因山庄管理事宜发生争吵,被告黄某一时生气跑到山上的悬崖边坐下,并要求被告何某向其赔礼道歉,否则就威胁要跳崖自杀。在劝说过程中,被告黄某和其中一朋友不慎摔下悬崖。听到呼救声后,周某等人立即跑出来救援,但周某和另一救援人员也不慎摔下悬崖,导致周某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后,原告方与被告黄某的亲友经协商达成补偿协议,被告黄某暂付周某的丧葬费20000元。但在处理完丧葬事宜后,双方未能就周某的死亡补偿费达成协议。原告将此事诉至泰宁县人民法院,要求三被告共同补偿其经济损失费共计150000元。
泰宁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周某的见义勇为行为导致其不慎坠崖身亡,被告黄某因其救助行为受益,应对原告给予适当补偿。被告何某因不理智的管理行为与被告黄某发生争吵,最终导致损害事故的发生,被告何某也间接受益,应对原告给予适当补偿。被告廖某已退出经营且未从中受益,但自愿补偿原告经济损失2000元,符合法律规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泰宁县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何某、黄某、廖某分别补偿原告经济损失20000元、80000元和2000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2条的规定,被告黄某因原告周某的见义勇为行为受益,应对原告给予适当补偿。被告何某因不理智的管理行为导致损害事故的发生,也间接受益,应对原告给予适当补偿。被告廖某已退出经营且未从中受益,但自愿补偿原告经济损失2000元,符合法律规定。泰宁县人民法院的判决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