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6-19
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活动。犯罪对象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对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治协商会议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否构成犯罪对象存在争议。我们认为,这些人员应列为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
妨害公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的国家安全工作。
妨害公务罪的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妨害公务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侵害的对象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阻止其履行职务。
妨害公务罪的特点包括:
1. 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尚未开始执行公务或执行公务已经完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施以暴力,不再具有阻碍执行公务的性质。
2. 针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行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构成犯罪。
3. 针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构成犯罪。
4. 针对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的国家安全工作的行为。行为人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
妨害公务犯罪的界限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构成犯罪的衡量标准既要符合刑法规定的形式要件,也要符合社会危害性的评价。社会危害性是一个模糊的价值评价,其结果取决于行为的危害程度。尽管刑法没有规定本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但实践中也不能将一切阻碍公务执行的行为都视为犯罪。社会危害性在量的程度上不同,其价值评价也不同。因此,在界定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的临界点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危害性的评价。
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依法执行的公务活动。由于刑法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作出了专门规定,妨害公务罪可能与其他类似的犯罪存在法条竞合的情况,如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扰乱法庭秩序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妇女、儿童罪等。对于这些类似罪行,应当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进行处理。
妨害公务罪通常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实施,可能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因此,妨害公务罪很容易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发生牵连。对于牵连犯,应当根据"择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如果造成的人身伤害仅为轻伤,则应按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如果造成的伤害达到重伤或致使工作人员死亡,则应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于妨害公务罪案件,通常有关行为人妨害公务执行的事实经过的证据比较充分,争议不大。然而,仍然有一部分案件被告人辩称无罪,主要是对于行为人是否具有妨害公务的故意和执行公务的行为是否合法存在争议。对于行为人是否具有妨害公务的故意,应当根据执行职务行为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告知义务、工作人员是否明确表明了身份、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有无侵权行为等证据加以证明。证明标准应当采用行政诉讼法的证明标准。
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妨害公务犯罪的诱发因素多样,内在因素源于国家对公民个人自由进行干预而产生的冲突,外在因素则往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执法态度、方式、语言等。因此,单靠刑罚的威慑力对妨害公务犯罪的一般预防效果往往不佳。预防妨害公务犯罪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即加大对严重妨害公务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依靠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工作人员文明执法以及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