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妨害公务罪的法律解析与案例分析
点击数:55 更新时间:2024-04-05
妨害公务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一、概念及其构成
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其中,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是其主要客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是其随机客体。
妨害公务罪侵犯了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任何一个国家欲求得稳定有序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享有一系列的管理职能,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而这些管理活动通常是通过国家机关等组织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来实现的。因此,妨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依法执行公务的犯罪行为,必然是对国家正常管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妨害公务罪通常还侵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本罪之构成必须以行为人使用暴力、威胁手段为要件。而在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手段妨害公务时,其所造成的害结果除了能使被妨害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受到干扰无法正常进行,从而给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外,也必然会给上述公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或者其他人身权利造成侵害。本条第4款规定,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的,即使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只要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
本罪侵害的对象,是依法正在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阻碍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事某种活动的,或者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其执行的不是职务活动,或者其活动不是依法正在进行的职务范围的活动,均不构成本罪。这就是说,成为本罪侵害对象的,第一,必须是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已经着手执行职务、尚未结束之前;第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而不是超越职权范围的活动。"执行职务",既包括在国家机关工作时间和场所内的公务活动,也包括根据特定的命令在其他场所的公务活动。比如,公安人员,不论在何时何地抓捕正在实施犯罪的犯罪嫌疑人,都是依法执行职务。但是,超越职权范围的活动,或者滥用职权侵犯国家和群众利益的活动,受到他人阻止的,不构成妨害公务罪。依本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本罪的犯罪对象还包括人大代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所谓人大代表,是指依照我国宪法与选举法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当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所谓红十字会,是指一种国际性的志愿救济团体,主要是救护战时伤、病军人和平民,也救济其他灾害的受难者。上述人员只有在其依法履行职务、职责时才能构成本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 以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
-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对方是正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故意对其实施暴力或者威胁,便其不能执行职务。行为人的动机,往往多种多样。但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可作为情节在量刑时考虑。但是,如果行为人不知对方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加以阻挠的,不构成犯罪。
认定妨害公务罪的界限
一、划清妨害公务罪与人民群众抵制国家工作人员违法乱纪行为的界限
极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假公济私,滥用职权,违法乱纪,损害群众的利益,引起公愤,群众对之进行抵制、斗争是应当支持、引导的。
二、划清妨害公务罪与人民群众因提出合理要求,或者对政策不理解或者态度生硬而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生争吵、围攻顶撞、纠缠行为的界限
群众围攻、顶撞国家工作人员,通常是由于群众对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宣布的某项政策、决定、措施不理解,有意见,向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问,要求说明、解释、答复、由于情绪偏激、态度不冷静、方法不得当而形成的村国家工作人员的围攻、顶撞行为。在围攻、顶撞过程中,常伴有威胁性语言和类似暴力的推擦、拉扯行为,在客观上妨害了公务。
本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界限
共同点
本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罪具有某些共同点。首先,它们都危害了国家利益,对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造成干扰和破坏。其次,在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向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再次,主体都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都是出自故意。
区别点
然而,本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罪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首先,犯罪的直接客体不同。本罪侵害的主要客体是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而危害国家安全罪侵害的是国家安全。其次,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本罪的行为指向往往具有特定性,即是某个具体的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行为指向是整个国家政权,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此外,本罪通常必须以暴力、威胁方法实施,而危害国家安全罪则不限于此。最后,从犯罪的危害结构来看,本罪是刑法理论中的抽象危险犯或实害犯,对危害国家安全罪来说,必须造成实际危害后果且达到严重程度。
犯罪主体
虽然本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罪都可由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构成,但在实践中,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主体特别是其中的首要分子多是那些窃据国家重要职位、具有较大政治影响力的人;而本罪的主体多见于普通公民。
主观方面
本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罪在主观方面也有差别。本罪在主观方面可以表现为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行为人通常有妨害公务执行的目的;而危害国家安全罪只能出自直接故意,且行为人必须具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目的。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抗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情形,这是妨害公务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法规竞合犯,对此应按照法规竞合犯的基本法律适用规则――重法优于轻法,以后者论处。
本罪与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的界限
犯罪构成上的区别
本罪与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在犯罪构成上有明显的区别。首先,犯罪的主要客体不同。本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害的主要客体是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而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害的主要客体是被拐卖、收买的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
犯罪的客体要件
其次,犯罪的客体要件也不同。本罪通常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聚众与否均可构成本罪;而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只能是以聚众方式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行为,犯罪方法不限于暴力、威胁,以非强制手段进行的行为也可构成犯罪。
犯罪主体
另外,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该罪;而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在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活动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首要分子。对于其他参与阻碍活动但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人,根据法律规定不认定为犯罪;但如果使用暴力、威胁方法,则根据相关规定以妨害公务罪论处。此外,本罪与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在犯罪主观方面也有一些差别。
本罪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区别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与此相比,本罪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都有可能是妨害国家机关正常行使职权、发挥职能的行为。其次,两者都是故意犯罪,且都有可能存在对抗国家公务活动的故意。再次,当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活动时,其客观行为表现与本罪完全相同。然而,本罪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主体上存在区别。本罪通常必须以暴力、威胁方法实施,且行为人侵害公务人员的行为必须发生在后者依法执行公务期间;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则不要求必须使用暴力、威胁的方法,可以是任何能够损害法院裁判约束力、权威性的方法,比如欺骗、隐瞒、消极抵制和无理取闹等。此外,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也不要求必须发生在人民法院依法执行职务期间。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具有执行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或依照法律对判决、裁定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人。因此,对于这类案件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量刑。根据本罪的规定,犯罪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