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4-12-18
根据国家规定,对于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式,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手段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应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处罚。
以往,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银行卡产业在打击信用卡套现方面只能采取软性处罚,例如收回POS机具和停止交易等措施。这导致难以从源头有效遏制套现行为的蔓延。
中国银联相关人士表示,司法解释的出台将有力遏制套现商户的不法行为,有效减少套现行为的发生,使打击套现、规范用卡的理念深入整个产业。《解释》将为推动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情节严重的,应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如果违法行为的数额在100万元以上,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20万元以上逾期未还,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如果数额在500万元以上,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100万元以上逾期未还,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如果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在司法解释中,对于“恶意透支”增加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发卡银行的两次催收;二是超过三个月没有归还。这排除了因未收到银行催款通知或其他催款文书而未按时归还的行为,持卡人未接到通知或文书,在一定期限内未归还的不属于“恶意透支”。
由于“恶意透支”是故意犯罪,因此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该行为的重要构成要件。“非法占有”是区分“恶意透支”和“善意透支”的主要界限,只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透支的才属于“恶意透支”,才构成犯罪。
司法解释中列举了六种情形,例如明知无法偿还而大量透支且不归还;肆意挥霍透支款且不归还;透支后隐匿、改变通讯方式,逃避金融机构的追款等。这些情形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表现。
司法解释明确了“恶意透支”的数额,指的是拒不归还和尚未归还的款项,不包括滞纳金、复利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根据刑事政策,如果在法院未判决或公安机关未立案之前偿还了透支款息,可以从轻处理或不追究刑事责任,既依法追究了“恶意透支”的诈骗行为,又发挥了法律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尽可能地缩小刑事打击面。
首先,信用卡套现增加了我国金融秩序中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对金融机构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对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入流出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进行监控。然而,不法分子通过虚拟POS机刷卡消费等不真实交易,变相从事信用卡取现业务等行为却违反了国家关于金融业务特许经营的法律规定,背离了人民银行对现金管理的规定,还可能为“洗钱”等不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给我国整体金融秩序带来不稳定因素。此外,银行风险增大,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也将破坏社会的诚信环境,阻碍信用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非法提现对发卡银行造成巨大伤害。绝大多数信用卡都是无担保的借贷工具,持卡人进行消费时银行必须承担一定的还款风险。通常情况下,银行通过高额的透支利息或取现费用来防范透支风险。然而,信用卡套现行为规避了银行设定的高额取现费用,绕过了银行的防范措施。特别是一些贷款中介帮助持卡人伪造身份材料、提升信用卡额度,给银行的正常业务造成巨大干扰,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由于大量套现资金,持卡人实际上获得了一笔无息无担保的个人贷款。发卡银行无法了解这些资金的用途,难以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跟踪,信用卡的信用风险实际上变成了投资或投机的信用风险。一旦持卡人无法偿还套现金额,银行损失不仅是贷款利息,还可能是一大笔资产。
最后,对持卡人个人而言,信用卡套现行为也带来巨大风险。表面上,持卡人通过套现获得现金,减少了利息支出。然而,持卡人最终仍需偿还透支款项。如果持卡人不能按时还款,就必须支付比透支利息更高的逾期还款利息,可能导致不良的信用记录,并且以后再向银行借贷资金将非常困难,甚至可能承担个人信用缺失的法律风险。
综上所述,信用卡套现行为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如果您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