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民商事和执行立案制度完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探讨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民商事和执行立案制度完善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7-31

 
321098

民商事立案与执行的关系及对执行的影响

一、民商事立案注意的问题与执行关系

在民商事案件中,立案对执行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减少案件的执行困难,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执行难首先应该从法院自身立案开始进行“综合治理”,找出法院自身的原因。法院应正确了解自身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面临的社会矛盾,明确法院能够解决的社会矛盾和不能解决的社会矛盾。只有找准法院的能力所在,才能减少积压在法院的矛盾,有效解决执行难。

二、民商事立案应注意的问题与执行关系

在起诉前,每件案件都需要经过立案庭的立案程序。立案庭法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议当事人尽量自行解决纠纷,不要激化矛盾,以免判决难以执行;二是建议当事人利用社会关系解决纠纷,如家族长辈、朋友、亲戚等;三是建议当事人到基层组织如村民委员会、政府调解办解决纠纷;四是建议当事人利用中断制度解决诉讼时效问题。立案法官应向当事人释明起诉到法院所需的成本,包括诉讼费、时间成本等,引导当事人寻求其他途径解决纠纷,以节约诉讼支出、司法资源和促进社会和谐。

主要目的是减少进入法院的案件数量,促使社会多元化解决纠纷,减少执行案件的数量,才能有效解决执行难。

在起诉受理时,一是引导当事人把握好起诉时机,避免因被告无执行能力而导致胜诉难以执行;二是提示当事人立案时申请法院进行诉讼财产保全,以控制被告的财产为以后执行打下基础;三是把握好立案类型,不是所有纠纷都适合到法院解决,应根据法律规定,将应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三、现执行立案制度存在的弊端

现行的执行立案制度规定不具体,导致一些无执行能力的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增加了法院的执行负担。此外,执行案件恢复执行的决定由谁审查也没有明确规定,申请执行人的对被执行人财产举证责任也没有强调。

四、执行立案制度改革的成熟条件

2008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为执行立案制度改革提供了司法保障。新修订的法律规定了申请执行的期间为2年,引入了申请执行时效中断的规定。此外,修改后的法律增加了被执行人的财产报告义务及违反该义务的法律后果。

五、执行立案制度改革的一些构想

为了改变法院执行难的局面,提高案件执结率,节约司法资源,应进行执行立案制度改革,并赋予立案庭更大的权力。一是增加立案力量,充分做好财产举证调查工作。二是执行案件是否恢复执行应由立案庭听证审查。通过立案公开的执行听证和财产调查,可以提高执行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

结束语

总之,在民商事立案和执行立案时,应细化立案条件,严格把握立案关,建立立案制度,减少法院无能力处理的案件进入法院,有效解决执行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加强立案庭的工作力量,完善财产举证调查工作,并赋予立案庭更大的权力。

延伸阅读
  1. 不服强制执行能否上诉
  2. 量刑5到7年的会不会判缓刑?
  3. 财产保全期限未满可以取走吗
  4. 强制执行查封房子期限是多久
  5. 如何解除取保候审到期的情况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交通事故逃逸坐牢后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2. 卖高仿手表是否犯法
  3. 可以用他人的身份证购买火车票吗
  4. 伤残赔偿按照农村还是城市户口
  5. 医生不给办转诊怎么办
  6. 未判决之前可以申请法官回避吗
  7. 什么情况会当庭释放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