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年龄的年龄阶段及认定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2-15
刑事责任年龄的年龄阶段
1、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属于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不论实施何种法益侵害行为,都不会负刑事责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但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在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时,应负刑事责任。因此,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人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3、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时,应从轻或减轻处罚。这表明已满14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人属于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定情节,体现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政策精神。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4款的规定,对于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应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并在必要时由政府进行收容教养。
4、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时应负刑事责任。因此,年满16周岁的人属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刑事责任年龄的年龄认定
在刑事审判中,被告人的年龄认定对案件处理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准确确定被告人的年龄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是否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是否适用死刑等。
1、书证
书证包括户籍证明、出生证、防疫保健卡、学籍卡等,可以作为认定被告人年龄的依据。然而,在实践中,这些书证有时不能准确反映被告人的真实年龄。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由于户籍管理不到位或出生证明不规范,有些父母为了方便孩子参军或入学,可能会更改孩子的年龄。此外,有些父母在申报户口时未按规定报公历的出生日期,而是申报农历的出生日期,导致年龄认定上存在差异。因此,在依据书证认定被告人年龄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证据。
2、证人证言
在无法取得或书证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可以依靠被告人供述及证人证言来认定被告人的年龄。接生人员、与被告人同月出生的邻居的父母、被告人的父母及亲戚的证言比较可靠,如果与其他证据不矛盾或有其他证据印证,可以采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证人证言都能证实被告人的年龄,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在一些案件中,被告人自报的出生日期与户籍证明上的出生日期及证人证言中的出生日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调查并结合其他证据进行认定。
3、鉴定结论
借助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一个人生长发育的特定规律,可以对一个人的年龄进行准确认定。常见的鉴定方法包括骨龄鉴定和牙齿鉴定等。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不明,可以委托进行骨龄鉴定或其他科学鉴定。如果鉴定结论能够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使用。然而,如果鉴定结论不能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或者鉴定结论显示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在刑法规定的应负刑事责任年龄上下,应当慎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