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证据审查法律知识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3-19

 
320618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在刑事诉讼中,根据案件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将诉讼活动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部分。刑事诉讼是一种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其核心是解决被追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那么,刑事诉讼中有哪些裁判证据规则呢?下面将由手心律师网为您详细介绍。

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又称为证据裁判主义或证据为本原则,指的是在案件事实的认定过程中,必须依靠相应的证据进行证明。如果没有证据或证据不充分,就不能认定案件事实。

一般来说,证据裁判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依靠证据,没有证据就不能认定案件事实;
  2. 用于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具备证据能力,即具备证据资格;
  3. 用于定案的证据必须是在法庭上查证属实的证据,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二、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审判机关取证原则:规定了审判机关收集、调取证据的权利义务和具体操作程序。
  2. 最佳证据规则:根据法学理论界的通说,最佳证据规则适用于书证,即原始文字材料的效力优于复制件,因此被视为“最佳证据”。
  3. 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原则:言词证据指以人的语言表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

刑事证据的“三性”是指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这是我国传统证据法学所关注的。客观性指证据从主观经验上看是反映客观事实的材料;关联性指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实质性的逻辑联系;合法性指取证主体、取证程序和证据形式符合法律规定。

三、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主要包括以下七种:

  1. 物证、书证;
  2. 证人证言;
  3. 被害人陈述;
  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5. 鉴定结论;
  6. 勘验、检查笔录;
  7. 视听资料。

以上表明,只有符合法定表现形式的证据才能在刑事诉讼中使用,但具备法定表现形式的证据未必都具备客观性和关联性。

以上是手心律师网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刑事诉讼裁判证据规则”的相关内容。根据证据裁判原则,用于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具备证据能力,即具备证据资格。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疑问,建议咨询手心律师网的专业律师。

延伸阅读
  1. 强奸罪立案阶段是否可以取保候审
  2.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拘留条件
  3. 处理刑事拘留37天证据不足的方法
  4. 刑事诉讼法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
  5. 删除自己的东西算毁灭证据吗

刑事证据热门知识

  1.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
  2. 手机关机卡在里面,警方能对手机号进行定位吗
  3.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特殊地位
  4. 公安局行政处罚能否消除?
  5. 刑讯逼供的取证手段
  6. 刑事直接证据的定义和种类
  7. 刑事诉讼法第172条规定:公诉程序的提起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