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5-24
根据我国刑诉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的证据应由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收集。首先,这些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必须遵守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一条关于回避的规定。例如,在处理伤害案件时,法医直接参与调查取证并对伤者进行伤情鉴定,这些材料都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其次,除了审判、检察和侦查人员外,其他人员不能作为取证主体,他们所取得的材料必须经过具有取证资格的人核实后才能作为证据使用。此外,对于受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公安人员及其所在机关指派或聘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诉讼,也应严格审查其主体资格,确保其具备解决案件专门性问题的能力。
刑事诉讼中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必须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类型。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的证据种类,在没有经过合法程序赋予法定形式之前,不能在刑事诉讼中公开使用。例如,辩认笔录在刑事诉讼中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侦查人员只能将其转化为调查笔录等规定种类的证据。此外,各种笔录作为诉讼活动的客观、真实反映,如果不全面、不具体,甚至出现错误,就失去了真实性、客观性,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因此,在审查证据时,需要核对笔录制作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审查证据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仔细研究每个证据是如何形成的,收集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首先,需要审查证据是否是非法收集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非法取证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刑讯逼供、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收集证据,擅自扣押物品,搜查人身住宅、拆查邮件以及违法窃听、秘密摄影或录像等行为。只有收集证据的手段是合法的,即使证据是真实可靠的,也不能作为诉讼上的证据使用。其次,根据证据的特点,需要审查证据的来源。物证和书证能够直接反映案件的事实真相,需要审查它们是否存在伪造、调换或发生差错的可能。对于物证、书证的副本、复制件和照件,应当附有关于制作过程的文字说明及原件的存放位置说明。对于证人证言的可靠性,需要审查证人所提供的案件情况是如何得知的。如果是耳闻目睹的,属于原始证据,还需要进一步查明证人感知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和其感受能力。对于鉴定结论的来源,主要需要审查司法机关送交的鉴定材料是否充分可靠。
在刑事诉讼中,作为定案的若干证据必须是一致的。如果发现某个证据材料本身存在矛盾,无法解决,那么这个材料就不能作为定案证据。如果发现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就需要加以排除,确定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假的。如果发现证据与案件事实存在矛盾,就说明其中有不实证据,不能根据这些证据对案件事实做出结论。因此,矛盾分析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重要方法。
综合分析各种证据,进行对照审查,是审查判断证据的重要方法。各种证据只从它们本身来审查,难以判明真伪和确定其证明作用。只有将各种证据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对照、研究和鉴别,才能判明真伪,得出正确结论。如果所有的证据材料都是协调一致的,没有矛盾,就可以确定其真实性。如果发现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就需要进一步分析,补充新的证据。因此,在审查判断证据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对证据材料进行研究审查,以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综合运用的。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只有经过法庭调查、出示、质证和查证属实后,才能将证据作为定案的依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