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4-09
刑事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刑事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我国将强制措施按对人身自由限制的严重程度划分为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这种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能够适应刑事案件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有效地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1.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措施在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中只是适用的例外,而不是原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对不宜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最好的选择,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更愿意将其羁押起来,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期间基本处于被羁押状态,法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2. 除逮捕以外,公安机关采取和变更刑事强制措施不受限制。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措施不受司法机关的限制,只有象征性的检察机关监督权。
3. 逮捕的条件过于严刻。我国的逮捕条件是最严格的,逮捕的首要条件是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犯罪事实,而国外一般逮捕的条件是有重大犯罪嫌疑。
刑事诉讼法应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不服刑事强制措施有权向作出决定的机关申请复议,机关应在接到复议申请的第二日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向上一级机关提请复核,上一级机关应在接到复核申请的第二日作出复核决定。
同时,刑事诉讼法应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刑事强制措施的申请权,被申请的机关应当组织听证会,听取申请方与案件承办方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刑法应明确规定被取保候审人、被监视居住人在脱逃的情况下构成取保候审脱逃罪、监视居住脱逃罪。在此基础上,刑事诉讼法规定,在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上可以被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只有在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走私犯罪、故意杀人犯罪等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曾经有过脱逃行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适用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放宽逮捕条件,规定对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即可实施逮捕。逮捕条件放宽后,相应地可以缩短刑事拘留期限,使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形成一个完整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
综上所述,完善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制约,对于保证司法严肃与公正,推进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