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11
对于利用互联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犯罪行为,可以将计算机终端所在地视为犯罪行为地。在侦办此类犯罪案件时,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提供商确定网址对应服务器的物理地址,从而确定地域管辖权。
对于侵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以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案件,可以将被发现侵权内容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视为犯罪行为地。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颁布的相关解释中明确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侵权行为的设备所在地。
对于通过侵入、修改受害单位或个人系统程序、系统参数等手段实施网络犯罪的案件,可以将被侵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终端所在地视为犯罪行为地。如果无法确定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可以将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视为侵权行为地。
对于盗窃、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挪用资金、诈骗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案件,可以将犯罪行为人操作计算机的地点、网络行为所指向的最终目的地以及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视为犯罪结果地。
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
网络犯罪的成本较低,传播速度快,并且可以覆盖广泛的受众。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网络犯罪行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迅速传播到全球。
网络犯罪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隐蔽性,使得取证工作变得困难。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密码数据的特点,使得犯罪行为变得难以被发现和追踪。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都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
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包括对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窃取、篡改和破坏,以及利用网络进行色情传播、诈骗等犯罪行为。
在制定网络刑事立法时,应考虑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网络犯罪的隐蔽性等特点,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网络管理措施,加大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提升网络技术和设备的防御能力,减少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严格执行科学的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管制度,防止非法用户进行网络犯罪活动。各相关管理部门应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网络管理体系,同时网络使用者也应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