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2-27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恶意诉讼的立案标准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当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导致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或行为保全措施时,应当认定为恶意诉讼。
当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导致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受到干扰时,应当认定为恶意诉讼。
当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导致人民法院制作裁判文书、财产分配方案,或者执行基于捏造的事实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时,应当认定为恶意诉讼。
当恶意当事人多次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时,应当认定为恶意诉讼。
当恶意当事人曾因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而被采取强制措施或受刑事追究时,应当认定为恶意诉讼。
当恶意诉讼的行为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应当认定为恶意诉讼。
故意恶意诉讼的法律后果包括罚款、拘留以及可能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利用诉讼行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由于恶意诉讼常常是恶意当事人牺牲对方利益以谋取自身不正当利益,法院若处理不当不仅会侵害当事人个人利益,还会影响司法的权威和声誉,因此必须坚决杜绝恶意诉讼。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利用诉讼行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由于恶意诉讼常常是恶意当事人牺牲对方利益以谋取自身不正当利益,法院若处理不当不仅会侵害当事人个人利益,还会影响司法的权威和声誉,因此必须坚决杜绝恶意诉讼。
首先,多年来法制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得 "依法治国"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然而,我国的司法制度仍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这导致恶意诉讼屡次发生。
其次,当前的法制教育和宣传未能充分重视诚实信用的重要性。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也应当是解决民事、经济纠纷的准则。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未明确规定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当事人的法律意识虽然增强,但不够完善和健全,也成为恶意诉讼产生的思想根源。
再次,我国的司法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为恶意诉讼的泛滥提供了客观条件。传统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法官的职权色彩十分浓重,对诉讼的发生、发展、变更和消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民事审判方式是根除恶意诉讼的重要举措,但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漏洞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当事人所利用。
最后,对恶意诉讼当事人的惩罚措施不明确也是恶意诉讼泛滥的原因之一。对恶意诉讼当事人应当采取经济和刑事上的惩罚措施,但我国在这方面的规定不足,加速了恶意诉讼的滋长。
综上所述,为了杜绝恶意诉讼的发生,必须完善司法制度、重视法制教育和宣传、加强诚实信用意识的培养,并明确对恶意诉讼当事人的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