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2-08
非法集资行为是指以非法手段吸收公众资金,严重扰乱金融管理秩序,损害社会经济利益的行为。目前,常见的七种形式涉嫌非法集资如下:
该类公司仅具有工商注册资格,其业务范围仅限于信息咨询。然而,许多公司超出了其经营范围,公开宣称进行投资理财活动,以吸收或变相吸收资金为名。
包括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超范围经营向公众非法集资,非融资性担保企业以及一些融资担保公司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非法集资,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民资金进行异地投资或高利贷活动。
以国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政策为借口,谎称已获得或正在申办民营银行牌照,虚构民营银行名义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以虚构国际知名公司名义,发布销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开发高新技术等信息,承诺高额回报,诱骗群众投资,并最终携款逃匿。
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或通过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引诱群众集资。
以毫无价值或价格低廉的纪念币、纪念钞、邮票等所谓收藏品为工具,承诺在约定时间后高价回购,引诱群众购买,然后携款潜逃。
以互联网金融创新概念,设立P2P网络借贷平台,以高利为诱饵,通过虚构借款人及资金用途、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等手段吸收公众资金,最终关闭网站或携款潜逃。
非法集资罪是指以非法手段吸收公众资金,严重扰乱金融管理秩序,损害社会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为了确立非法集资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述。
非法集资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单位作为法人主体也应被纳入非法集资罪的适用范围,以便对司法实践中的单位非法集资行为进行规范。
非法集资罪的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即当事人明知自己的非法集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对于单位进行非法集资的情况,故意体现在单位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以单位的名义故意追求特定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单位犯罪故意是单位成员的共同认识和意志,与单位成员个人的认识和意志严格区分开来。
非法集资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对象集中募集资金,使他们成为形式上的投资者(股东、债权人),规模庞大,涉案金额巨大,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因此,建议将非法集资罪列入《刑法》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以确立其在整个《刑法》体系中的地位。
非法集资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未依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集资行为。主要包括以非法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提供其他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