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相关人员离职责任如何认定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2-15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发现在很多相关公司的责任人员离职,却无法认定非法集资责任的情况。在实践中,如果非法集资相关人员离时,责任该怎么认定的呢?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在下文中整理该问题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非法集资相关人员离职责任认定的法律分析
一、单位内部职工言辞证据的分析
在涉嫌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单位中,存在层级性组织结构,包括基层员工、主管、经理、总监等人员。同时,管理层内部也有核心班子负责制定公司运营方向。因此,对相关人员的责任承担进行分析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方面,通过基层员工的证言、供述、辩解等了解单位的结构和其所认可的“负责人”;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层的工作构建、决策、任命等核心问题来了解内部人员的权力分配。通过分析上述两类情况,可以了解单位的基本架构和核心权力持有者,以判断当事人是否涉案及涉案程度。
二、投资人言辞证据的分析
对于集资诈骗罪而言,投资人是被害人;而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言,投资人的定性仍有争议,即是否应认定为共犯或被害人存在争议。在此统一将这类人员称为投资人。投资人在证言或陈述中除了具体说明与其接触、怂恿其签约的基层人员外,还会提及其所认为的单位责任人。一般情况下,涉案单位在投资人前往参观、参加推广会或签订合同时,会将“负责人”推上台,对投资保障等问题进行承诺,这个“负责人”即为投资人认定的责任人员。需要注意的是,非法集资案件涉案单位为吸收存款,在单位内会设置大量头衔如总监、总经理等,对责任认定时要进行区分分析,以免责任分配不清。
三、资金流向的分析
非法集资案件涉及各类对投入资金的再运用问题,如非法吸存中的涉案项目运营,或集资诈骗中个人挥霍资金的情况。由于此类案件多涉及保底返租等问题,对资金情况的鉴定意见往往成为案件的核心证据。把握资金流向是认定单位直接主管人员的关键。首先,要考虑涉案收款账户的性质,即账户是否为单位名下账户还是自然人名下账户;其次,要考虑账户的实际用途,即账户是否同时承担收款业务和公司日常开销支出;最后,要分析涉案账户与单位内其他自然人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向,是否存在频繁的资金往来。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种复杂情况,即涉案账户属于自然人账户,但用于单位的日常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对账户的资金流向分析更为复杂。一方面,需要确定出入资金的具体性质(是否为投资款),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资金使用的行为性质(是否用于单位日常经营或返利)。对资金问题的研究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辩护律师进行大量分析,才能得出有利于当事人的结论。
四、相关书证的分析
非法集资案件中的书证可分为对外的投资合同、宣传单张等和内部的任命文件、工作计划资料等。通过研究这些书证,可以确定单位中具有相当地位的人员,如合同中的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代表,以及任命文件、工作计划中负责人事、决策的相关人员。通过这些书证可以认定单位中具有相当地位的人员,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简单地将这些人员等同于非法集资行为的最终决策人,因为在具体案件中,单位从合法业务演变为从事犯罪活动的情况多种多样,部分人员对单位的犯罪活动持有或反对态度,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五、当事人自身条件和情况的分析
在投入资金时,当事人往往有不同的目的。有些人希望进行合法投资,有些人则通过诈骗等犯罪手段谋取利益。因此,在认定当事人是否为单位直接主管人员时,也应考虑其身份。在司法实践中,尽管涉案人员的自身条件并非法定证据,但可以作为案情的参考,综合考虑对案件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