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定公司非法集资怎么处罚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03
在司法实践中非法集资通常是以公司作为挡箭牌实施的,以公司为单位进行非法集资的,就有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需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那么按照规定公司非法集资怎么处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按照规定公司非法集资的处罚
公司非法集资的刑事责任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公司非法集资的处罚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于单位犯罪的情况,应当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如果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有另外的规定,就依照规定执行。
集资诈骗罪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可以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集资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
“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内心的意图,通常隐藏在行为人的行为之中,除非行为人自己承认,否则很难直接证明。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种意图的探究,如果行为人不主动供认,只能通过外在的客观情况来推定。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困难,新的司法解释列举了八种情形作为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前提事实。根据学者的总结,这些情形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随意处置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
例如,如果集资后的款项没有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导致集资款不能返还,就可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种情况属于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因为行为人通过随意处置集资款的行为,实际上是非法处分了被害人的集资款,使其归第三人所有。
第二种类型: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
如果行为人肆意挥霍集资款,表明其具有永久占有所骗集资款的主观意图,这是最典型的非法占有目的类型。
第三种类型: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如果行为人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说明他对能否收回集资款持无所谓的态度。行为人明知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会被国家依法没收,但为了谋取不法利益,而置集资款的安全于不顾,这足以说明其对他人财产所有权的极端蔑视。因此,这种情况也属于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
第四种类型:逃避返还集资款
例如,行为人携带集资款逃匿,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拒不交代资金去向等行为。如果具有这类情形,说明行为人根本无意归还集资款,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非常明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评价标准中应当限制资金或者财产的范围,仅包括集资款或者用集资款购置的财产,而不包括集资款以外的资金或者集资人的其他财产。除了司法解释列举的推定情形,司法实践中也可以根据事实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例如,行为人用集资款归还集资以前的个人债务,或者弥补经营亏损等行为,在实质上都是非法占有,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情况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